深刻的自我檢討(2 / 2)

很多年中,杜仲一直認為,那個晚上他無意之中的一瞥,好像有人從微光中伸來一隻手,親自將那個地方指點給他的。他始終無法解釋,當時他為什麼一下子就對那隻鏡框發生了強烈的好奇心。鏡框如書本大小,淺灰色像是鍍銀的窄邊框架,是父母當年從蘇聯帶回來的,一直就掛在那裏。也許由於其中鑲嵌著一幅列寧的炭筆素描畫像,鏡框毫發無損,竟然未被人擄走。杜仲用衣袖擦去了玻璃上的浮灰,心想這也許是父母留給他的一件遺物了,便將鏡框揣進懷裏,而後悄然離去。

第二天上午,在他借住的地方,同學的家人都已上班。他把鏡框拿出來細細端詳,覺得裏麵的畫像有點歪斜。閑來無事,他用鉗子將鏡框背後的小釘子拔了,揭開背後薄薄的蓋板,想把那張畫像正一正——那一刻他的呼吸突然急促起來,他在畫像與蓋板之間,發現了一張有些泛黃的硬紙,翻過來看,像是一份表格,上麵有鉛印的俄文。杜仲屏住了氣,睜大了眼,開始閱讀那些模糊不清的俄文字句。他出了一頭大汗,心都快要跳出來了,他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份與他有關的文件——1951年,杜仲(俄文名字德魯卡)在莫斯科某醫院的出生證。

他的父母為什麼要把這份證明,放在如此隱蔽的地方呢?

這張保存完好的紙,恰恰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出現,對於他來說,莫非是一種暗示與指引?它究竟意味著自投羅網還是絕路逢生?

杜仲傻呆呆地坐著,苦思冥想了整整一天。傍晚時分,當同學一家人回來時,他已經把鏡框恢複原樣,用一件棉毛衫將它包裹嚴實,塞在了自己簡單的行李裏。一個重大的決定在他絕望而混亂的腦子裏大膽地萌生,他甚至被自己的想法嚇了一大跳,但他已經別無選擇,他覺得除了這條路之外,自己再沒有別的路可走了。沒有退路就意味著隻能勇往直前,無論前麵是斷崖還是陷阱,他都要用自己年輕的生命作為抵押,不顧一切地去試一試。

接下來的日子,杜仲在H城的短暫逗留,開始為自己的計劃進行了周密的準備。他又一次潛入封閉的舊居,竟然在雜物堆裏找到了一隻蘇聯生產的望遠鏡。也許是運氣和天助,他在一個留城進了工廠的老同學家裏,發現了在批“四舊”時,抄家得來的一隻夜光指南針。他以身處邊疆自然條件惡劣經常迷路為借口,費盡口舌,向那人討得了指南針。他不需要更多的東西了,隻需要勇氣和膽量,他相信自己一口熟練的俄語將會幫上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