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海外揚名“泰益號”三代創業不息肩(2 / 2)

1916-1927年,是泰益號商行的鼎盛期。這一時期頭五年,每年的營業額都高達40多萬日元,平均年利潤達15698日元。其中最高的1917年為28599元。1922年後,由於受日本經濟低迷及中國排日運動的影響,泰益號商行的業務有所下滑。為了克服上述影響,泰益號商行急劇擴大它的貿易客戶。在台灣,泰益號商行的貿易客戶猛增到1900餘家;在上海,猛增到200餘家;在廈門,增加到125家;在金門,增加到122家;在香港,則增加到80餘家。這些口岸成了泰益號商行這一時期內最重要的貿易據點。

泰益號經營的貿易商品種類甚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海產品。以1907年的經營為例。據泰益號賬簿所載,該年的貿易經營總額為191214日元,其中海產品的經營額為132323日元,占69%,足見海產品的重要地位。日本海產品是傳統的日本對華輸出品,在日本江戶時代,長崎是其唯一的輸出口岸,它的輸出額僅次於銅。而且與銅一樣,海產品的輸出完全掌握於華商之手。由此觀之,泰益號完全承襲了旅日華商的傳統經營商品。

泰益號商行的另一主要經營貿易商品是中草藥。中草藥亦屬華商的傳統貿易商品。但在20世紀前,出口量甚少。20世紀後,由於日本占領下的台灣地區對中草藥的需求量甚大,泰益號利用中日關稅製度提供的特殊條件從香港、上海兩地經長崎轉口向台灣輸入中藥材,形成極富特色的香港、上海―長崎―台灣三角形中轉貿易。從泰益號書簡來看,當時在泰益號商業網絡中卷入三角形中轉貿易的上海、香港和台灣三地的商號,不下於200家。

在環中國海的商業網絡中,米是另一宗華商的傳統貿易商品。在20世紀頭10年,泰益號在台北、基隆、台中、台南和香港等地與大約40家商號進行米交易,經營著一定規模的米貿易。如在1906年,泰益號經由基隆的何榮德號、瑞泰號、日發號、恒記號等4家商號共輸出了349635斤大米,總價額為13780元。但20世紀20年代後,由於日本殖民政府壟斷了台灣地區的米貿易,泰益號對台貿易賬簿上就基本上見不到此項貿易地記載了。僅在香港這一貿易點,泰益號還保留少量的米貿易。與此同時,泰益號與廈門的貿易客戶裕益號合作,向廈門輸入日本的糧食加工產品――門司市大裏製粉所製造的寶石牌麵粉。

由上述可見,就商品結構而言,泰益號商行仍以經營海產品、中草藥等華商傳統貿易商品為主。這些商品是環中國海華人的傳統日常消費品,具有很廣大的市場。但這類商品每次交易的數額不大,包裝、運輸、保管和銷售都很費事,程序繁雜。長期的貿易經驗和覆蓋麵廣大的華商商業網絡為華商從事這一領域的貿易提供了難於取代的優勢。這或許正是環中國海華商商業網絡能夠曆盡滄桑仍存續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麵,麵對亞洲近代工業的興起,環中國海貿易商品結構的變更,泰益號又能積極介入工業產品及其原料的貿易,表現出經營的靈活性。這或許正是環中國海華商商業網絡能夠保持其生命活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1928年後,由於受日中關係惡化的影響,泰益號商行進入其衰退期(1928-1938)。1928年的營業首次出現赤字。虧損額為2568日元。1931年再度出現虧損。虧損額為3168日元。此後,泰益號商號的賬簿登錄不明。但從泰益號商行書簡和貿易客戶數量的大量減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衰落的情況。1938年,隨著中日戰爭的全麵爆發,泰益號商行業務難以維係,不得不歇業了。事實上,中日戰爭爆發後,環中國海華商商業網絡就進入一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另一家長崎福建籍華商生泰號的文書資料,提供了許多相關的信息,容當另文詳加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