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福州絲綢泉州藍 福興荔枝遍江南(2 / 2)

江南有著獨步海內的刻書印書業、箋紙加工業,卻紙張匱乏,需要從福建等地源源輸入各色紙張。三藩之一耿藩作亂時,江南紙價驟漲,平定後紙價漸平,說明明清之際福建紙一直供應江南。康熙五十七年,在蘇州經營紙業的上杭商人建立了汀州會館,反映了閩紙向江南輸出的規模。汀州會館毀於太平天國戰火,一度福建紙商罕至,光緒十三年上杭紙商聯合同府永定縣(永定原為上杭一部分)的皮絲煙幫,耗銀3000餘兩重建了會館。在上海,建寧、汀州二府商人於嘉慶年間建有建汀會館。由建寧府紙、棕業一直要交貨捐來看,建汀商幫特別是建寧商人以紙、棕二業為最大宗行業。可見江南始終依賴輸入閩紙。據今人調查,地跨長汀、連城、清流和寧化四縣的閩西四堡,從明中葉起便以造紙刻書並負販於天下而聞名於長江以南各地。這些書商到江南大致往北下閩江,入江西,到九江,沿江而下抵南京、無錫、湖州、蘇州和杭州等地,如鄒氏和馬氏宗族的不少人曾將家鄉的書籍紙張販運到江南,江南是福建紙張的主要消費市場。

晚明福建紙在江南市場上十分走俏,價格節節上升,葉夢珠說:“竹紙如荊川、太史連、古筐、將樂紙,予幼時七十五張一刀,價銀不過二分,後漸增長。至崇禎之季,順治之初,每刀止七十張,價銀一錢五分”。在江南市場上福建紙商隨處可見,“施守訓,福建大安(即崇安)人。家資殷富,常造紙賣客。一日,自裝千餘簍,價值八百餘兩,往蘇州賣,寓牙人翁濱二店。濱乃宿牙,疊積前客債甚多,見施雛商,將其紙盡還前客,誤施坐候半年。家中又發紙五百餘簍等到蘇州,濱代現賣。付銀訖,托言係取舊賬者,複候半年”。這一段文字是說一個崇安商人在蘇州受牙人欺騙的故事。但從故事中,我們也可看到這位崇安商人的經營頗有規模,他先後運了1500餘簍紙張到蘇州出賣,約價值1200兩銀子。

福建是中國煙草最早種植地區。清人錢大昕說:“小草淡巴菰,得名蓋未久。移栽閩嶠間,近乃處處有。”清代福建的煙草主要輸向江南。福建建寧府浦城縣,盛產煙葉,浦城煙在江南頗負盛名。乾隆中期徐揚繪錄的《盛世滋生圖》中,煙草業市招有7家,有3家標為“浦城”字樣。記錄乾隆二十二年第二次南巡時蘇州店鋪的《江南省蘇州府街道開店總目》,共有25家店鋪,其中第14店為“自製浙閩名煙”的啟泰號。直到民國初年,蘇州有11家建煙鋪號,其中10家由福建商人經營。前述光緒年間蘇州重建的汀州會館,就是由永定煙幫和上杭紙幫共建的。館中維持開銷,也由兩幫分任。後來會館大修,煙幫出資甚至多於紙商。

明代的福建是國內主要鐵器產地之一,“鐵產上府尤溪為盛,貢課之外,轉市他省,以利器用。甚夥”。明代福建鐵器是相當有名的,盧若騰《島居隨錄》記錄了明代福建鐵器的製造:“冬月收取地溲,以柔鐵燒赤投之二三次,剛可切玉。”徐渤的《筆精》說:“吾閩產銅鐵,鑄刀劍甲天下”。許多外地商人到福建購鐵。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