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不宜“淒風苦雨話蘇東”(2 / 2)

但無論怎麼說,經過20來年的發展,不管哪種模式轉軌的原蘇東國家,都建立起了多黨議會民主製,因而也顯現出某些共同的政治特征。第一,以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為目標的政治理想主義基本不複存在,而以擠壓對手、上台執政為目標的政治現實主義盛行。意識形態色彩極濃的政治宣傳在民眾中基本上沒有了市場,相互競爭的各個政黨都在用最實惠政策來吸引選民。第二,對某一個黨及其政黨領袖的歌功頌德的現象基本上不複存在。執政黨、國家和政府領導人做得好是應該的,做得不好則倍受非議,就要下台。至少在形式上,他們的上台和下台都是各國民眾選擇的結果,而民眾將選票交替地投給左翼和右翼的主要根據就是看誰更能滿足他們的現實利益和訴求。第三,管理層麵的政治依然是少數精英的遊戲,普通民眾有限的政治參與主要體現在形式的民主層麵上。

不過,與政黨政治成熟的西歐比較起來,原蘇東的政黨政治仍顯得不很完善、不很成熟。比如,各種類型政黨的分化組合依舊頻仍,即使像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這些回歸歐洲比較快的國家迄今為止也沒有定型的政黨格局。另外,在政黨的平衡度、政治的穩定度等方麵,原蘇東國家也有比較大的差別。雖然擺脫了過去那種情緒、情感主導政治的局麵,但是,由於政黨分化和重組比較頻繁,這些國家的政黨格局差不多都還沒有最終定型。它們的政黨政治不夠成熟還表現在國家政策的連續性不夠,許多國家是一個政黨一朝政,對這些國家的內政外交的消極影響也相當大。各個政黨競選獲勝上台執政後,更多地是關心本黨或本集團的利益,而非從全社會著眼,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國家整體的和持續的發展。

影響原蘇東國家社會轉型的若幹因素

原蘇東國家經濟、政治發展發展程度與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關係也是很明顯的。第一,政治轉軌越是順暢、經濟越是發達的國家,與西歐一體化的程度就越高。人均GDP一萬美元以上的國家中,除了克羅地亞和俄羅斯之外,其他國家都加入了北約、歐盟和申根區。其中,斯洛文尼亞和斯洛伐克還加入了歐元區。另一方麵,在人均GDP一萬美元以下的國家中,隻有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既加入了北約也加入了歐盟,阿爾巴尼亞隻加入了北約。另外,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雖然不是申根國,但是,非免簽國的公民持申根多次往返簽證可以進出境,不用再申請該國的簽證、黑山則使用歐元。第二,在宗教文明歸屬上,人均GDP處於第一和第二階梯的國家中,除了俄羅斯之外,都是天主教國家。人均GDP處於第三階梯的國家主要是東正教國家。人均GDP處於最後一個階梯的國家是三大宗教並存,其中,在阿爾巴尼亞占主導地位的是伊斯蘭教,在馬其頓占主導地位的是東正教,而在波黑則是伊斯蘭教、東正教和天主教並存。當然,不能根據從宗教文明和經濟發展這兩方麵的偶合籠統地說,西歐強於東歐,天主教文明優於東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但是,比較起來,西歐在現代化方麵啟動得要早,發展程度也高,而東歐的現代化啟動得要晚,發展程度也低。在宗教文明方麵,單一的或以某一宗教為主的國家比較和諧,而多種宗教並存的國家則衝突多於和諧。中東歐社會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多樣性與這些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