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聞目睹莫斯科大學主樓的這些,我不禁感慨萬分。一所著名大學還如此封閉,一座著名建築物還如此“裝飾著”,所有這些是不是沒有跟上時代發展腳步?
波蘭科學文化宮
“斯大林建築”既然是一種“模式”,而且是社會主義陣營中“老大”的模式,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就一定要模仿,必須修造“斯大林建築”。中國是主動移植蘇聯模式的,所以,各地的“斯大林建築”最多,最像的有北京軍事博物館,北京展覽館,上海展覽館等。在原蘇東國家中,我印象比較深的“斯大林建築”,是波蘭的科學文化宮、羅馬尼亞的火花報社和拉脫維亞的國家科學院。
我對波蘭的科學文化宮印象極深。兩年前,我第一次到華沙的時候,位於華沙市中心耶路撒冷大道和馬沙爾科夫斯基大道交叉口的科學文化宮就成了我的“路標”。當在華沙大街小巷轉悠迷路找不到回飯店路的時候,我就直奔科學文化宮,因為我住的飯店就在這兒附近。
科學文化宮也稱波蘇友好大廈,是克裏姆林宮送給華沙的禮物。之所以這樣講,除了圖紙是蘇聯的之外,它還是由蘇聯援建的。不過,蘇聯並沒有資金方麵的付出,錢都是波蘭人自己的。1952年,也就是在斯大林去世前一年,波蘭在蘇聯的幫助下建造科學文化宮,曆時三年多,1955年完成並投入使用。這座37層的乳白色建築高達231米,裏麵共有3289個房間,總麵積為12.3萬平方米。從功能上看,從建成之日起,它就是華沙甚至整個波蘭的科學與文化中心。相關介紹上說,除了波蘭科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協會、科學博物館、工業技術博物館、科學專科學校以及華沙大學的分部之外,科學文化宮裏邊還有多個會議廳、俱樂部、音樂廳、劇場、戲院、體育館等文體娛樂場所,直到今天還駐有七十來個與科學文化有關的機構和組織。2009年我訪問波蘭時,就在這裏參加了波蘭全國政治學年會組織的學術討論。
波蘭與蘇聯之間的關係十分糾結,曆史上的種種怨恨沉沉地壓在波蘭人的心底。無論從波蘭社會發展上看,還是從波蘇關係上看,科學文化宮顯示的都是蘇聯的主導和波蘭的依從。有這樣的說法:“它以華沙最高建築的身份強調蘇聯統治的堅固,華沙人仇視它,卻又無可奈何。”因此,波蘭社會發展劇變、原來的波蘇關係被打破之後,如何處置科學文化官曾令波蘭人長時間猶豫不決,一些人認為它是斯大林在華沙修建的“墓碑”,應將它炸掉。直到2007年2月,波蘭馬佐夫舍省文物保護部門才最終決定,將科學文化宮列入波蘭曆史遺產名錄。被拆毀的命運雖然避免了,但隨著時裝店、快餐店、夜總會、賭場的進入,這座建築曾有過的神聖也不複存在。
羅馬尼亞的火花大廈
在巴爾幹地區,最典型的“斯大林建築”是羅馬尼亞的火花大廈。火花指的是《火花報》,它是羅馬尼亞共產黨的中央機關報,創刊於1931年,相當於中國的《人民日報》。1949年,羅共中央決定為該報修建一座大廈。黨的領導人喬治烏-德治親自指導設計,要求大廈能體現出社會主義時代莊嚴偉大的特點。1950年大廈開始動工,1955年建成。外形上,這座大廈比華沙的科學文化宮更像莫斯科大學主樓,隻是“偏矮偏胖”。它占地麵積2.7萬平方米,從地麵到樓頂最高處105米,主樓有12層,兩邊的配樓6層,裏麵有各種各樣房間一千二百多個,可容六千多人工作。在這過程中,蘇聯從設計到施工,再到提供印刷的機械和設備,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因此,建成之後,羅馬尼亞人將它被稱為“約。維。斯大林火花大廈”。從功能上看,火花大廈是一個新聞和出版中心。在社會主義時期,包括《火花報》在內的羅馬尼亞幾乎所有全國性報紙和刊物都在這座大廈中編輯、印刷、出版和發行。1989年劇變之後,火花大廈改稱布加勒斯特自由出版大廈。原來那些報刊都隨著羅共的瓦解而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與多黨製、自由化相伴的新媒體。所以,大廈的名換了,但功能基本沒多大改變。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意味著斯大林模式被廢棄。斯大林模式沒了,可作為它物質載體的“斯大林建築”卻依然矗立在那裏。不過,它們已經沒有了原來的“靈魂”,所剩的隻是它的“軀殼”,實際上成了一塊塊還能讓人想起斯大林那個時代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