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什麼時候能統治世界?”
由於是學術訪問,所以,我應邀訪問過東歐國家的許多大學和研究機構,與當地學者進行交流,給當地學生做講座。在這過程中,我感到最費力的地方是糾正他們對中國認知方麵的偏見。為此,我後來索性將講座題目改為“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絕大多數東歐人沒有來過中國,有關中國方麵的知識主要從本國的特別是西方的媒體上獲得的。那些到過中國訪問或旅遊的人,去的地方也主要限於北京、上海、廣東等發達省市。正因如此,東歐國家的民眾對中國缺乏全麵和深刻的了解,要麼將發達地區等同於中國的全部,要麼將一些有關中國的負麵報道當作是中國的整體現實。當然,在同他們交談中,東歐民眾表達最多的還是對中國的敬佩和稱讚,但其中的誤區也是顯而易見。有一次,我到阿爾巴尼亞的一個國際問題研究機構做講座,主辦者在講台上放了一摞題目為“中國經濟什麼時候能統治世界”的複印文章,其本意大概是給聽眾參考的。可是,這篇文章是西方人寫的,內容的片麵性非常明顯的。所以,我在講座的一開始就聲明,我不同意這篇文章單純拿中國GDP總量和發展速度說事的觀點。中國的GDP總量雖然名列世界前茅,可人均GDP卻排在世界的後麵。中國的發展速度雖然很快,但各地區很不平衡。因此,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都不代表中國的全部。我告訴對聽講座的人說:“各位都看到停在樓前的那幾輛中國製造的農用車吧,它們能與奔馳、BMW相提並論嗎?你們能告訴我,靠它們中國經濟什麼時候能控製世界?”我接著向他們表明我這樣的觀點:毫無疑問,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經濟發展速度創造了世界奇跡。但是,至少在如今和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的經濟還沒有也不可能統治世界。
平平淡淡才是真
盡管對中國的了解不多、不深,但總的說,東歐各國的民眾對中國人還是非常友好的。不論在發達國家的還是在不發達的國家,我都感受到了同樣的真誠與熱情。另一方麵,我也清清楚楚地看到,社會主義時期那種連結東歐與中國關係的特殊的情感紐帶早已蕩然無存,所有真誠和熱情其實都是泛化的,對東歐各國民眾對哪裏來的人大概都是如此。如果留戀於“同誌加兄弟”、“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社會主義陣營等的昔日友好情結,那肯定會有沉重的失落感。今天的東歐都“返回歐洲”了,雖然在程度上有差別,但都拋棄了過去社會主義時期的一切。今天的中國已經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雖然仍高舉著社會主義大旗,但在對外交往中看重的也是利益。因此,無論是東歐國家的民眾還是中國人,這些昔日情結隻能體現在極少數甚至個別人身上。比如,曾在中國生活了近二十年的羅馬尼亞前駐華大使羅明和他夫人、著名的漢學家薩安娜在講到與中國有關的往事時,眼裏常常含著熱淚。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東歐已經回歸了西方,中國打交道的主要對象也是西方,東歐與中國之間在許多方麵都缺少必須的互補性。趨向平淡,這就是東歐與中國關係的現實。
新的關係,新的起點,東歐民眾對中國也要有新的認識。一方麵要給他們深入、全麵了解中國的時間,另一方麵也有多做一些潤物細無聲的工作,在發展好自己的同時,積極擴大在東歐國家的影響,改變中國在他們心目中隻是“便宜”、“低檔”的印象。往昔的舊情雖然不複存在,但東歐與中國現在的利益共求卻又凸顯,這無疑會推動東歐國家民眾進一步認識中國。畢竟,東歐國家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離不開正在崛起的中國,而中國在與歐洲交往過程也不能忽視已經成為或者即將成為歐盟成員的東歐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