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廣場同樣不大,但濃縮了斯洛文尼亞的曆史與文化。這裏最著名的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噴泉,名叫卡尼鄂拉,始建於1751年。它仿效意大利羅馬那瓦納廣場上的四河噴泉,底座有三組雕塑,分別代表著流經斯洛文尼亞的薩瓦河、克爾卡河和盧布爾雅那河,因而也叫“三河噴泉”。此外,巴洛克風格的市政廳、始建於1708年的聖尼古拉大教堂也都令人流連忘返。盧布爾雅那的城中廣場少了些布拉格、布達佩斯、維也納等地中心廣場的那種粗獷和灰暗的深悶,多了些活潑和明快的輕鬆。
現代史博物館
在盧布爾雅那,從物質層麵上,你幾乎再也看不到往日的社會主義痕跡,現代化程度和開放程度都很高。不僅如此,斯洛文尼亞對傳統社會主義的否定不像波蘭那樣含蓄,甚至比波羅地海三國還張揚,與匈牙利一樣對過去的社會主義毫不掩飾地否定和厭惡。對此,到斯洛文尼亞國家現代史博物館裏轉上一圈,你就會看得很清楚。博物館位於盧布爾雅那城堡下蒂沃利公園的一個角落裏,是一幢三層小樓。它重點展出的是1945年~1960年間斯洛文尼亞社會發展的圖片、實物和文獻。透過這些東西,我清晰感覺到它們背後否定以南斯拉夫為載體的社會主義和張揚斯洛文尼亞民族主義的潛台詞。有許多例子都可以說明。展覽中有許多數據都是要說明“共產黨控製社會”這個主題的,而不是展示共產黨的發展和壯大。
比如,1941年~1988年南聯盟黨員人數和在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的曲線,鐵托接見外國領導人和參加群眾集會的隆重場麵,以及鐵托塑像、列寧著作等都成了這方麵的證據。大量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恢複時期的義務勞動、私營企業國有化、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的照片和資料所揭示的是相反的含義,展示的是“社會主義的罪惡”。不僅如此,展覽中還有一些直接攻擊前南斯拉夫和南共聯盟的內容,比如,上世紀50~60年代反宗教和教會運動、反對小農、強迫勞動、書報檢查製度和對“持不同政見者”的鎮壓。總之,從這個博物館的展品上,你看不到任何對鐵托時期的南斯拉夫的肯定和認同。
離西歐最近的國家
斯洛文尼亞對南聯邦時期的否定不是偶然的,原因之一就是它離西歐最近。這裏的“近”有兩重含義,一是地理位置上的“近”,斯洛文尼亞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北部,西鄰意大利,北接奧地利,無疑是離西歐最近的巴爾幹國家。二是斯洛文尼亞在社會發展上與西歐的聯係最為密切,而這又是更重要的。從13世紀起,斯洛文尼亞就一直受奧地利的統治。19世紀,斯洛文尼亞占主流的保守派甚至反對建立獨立國家,主張在哈布斯堡王朝框架內爭得自治地位,將奧匈的二元帝國改為奧、匈、斯的三元帝國。所以,斯洛文尼亞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與天主教,與奧地利、意大利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不難看出,斯洛文尼亞國家現代史博物館表現出對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的不認同和厭惡,及對西歐民主社會主義的強烈認同,是有曆史根源的。
正是由於這種曆史底蘊,在南斯拉夫政治體製劇變時,斯洛文尼亞最先舉起獨立大旗,早在1989年7月就宣布擁有脫離南聯邦的自決權、自由支配境內自然資源的經濟主權。1990年4月多黨大選之後,斯洛文尼亞組建了南聯邦國家中第一個非共產黨人政府,議會於7月通過了《國家獨立主權宣言》。南聯邦解體後,斯洛文尼亞在所謂回歸歐洲的進程中,是所有東歐國家步伐最快的國家之一。斯洛文尼亞2004年3月加入北約,5月加入歐盟,2007年加入申根區,2009年加入歐元區。在經濟上,斯洛文尼亞與西歐聯係最緊密,外貿對象主要是德國、意大利、法國、奧地利等歐盟國家。獨立之後,由於國家小並且與西歐聯係比較密切,斯洛文尼亞各方麵發展比較順暢。其中,在經濟發展方麵,斯洛文尼亞是所有中東歐國家中最發達的,人均GDP也是最高的,2010年達到17620歐元。所有這些因素都增強了斯洛文尼亞人對歐洲的認同感,他們自豪地說:“斯洛文尼亞是歐盟國家,到了斯洛文尼亞就等於到了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