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黑山印象(2 / 2)

黑山的山傍著美麗的亞得裏亞海,這裏也是一個濱海的國度,海成了黑山的魂。駕車行駛在彎彎曲曲的亞得裏亞海岸公路上,清澈見底的海,淺黃泛白的海灘,建築物桔紅的屋頂、淺灰或白色的牆,成蔭的綠樹,與藍天白雲一起構成了一幅又一幅美麗絕倫的風景畫。拜倫曾讚美說:“宇宙誕生之時,海洋與陸地的最美麗邂逅就在黑山的海岸。當大自然的珍珠撒播時,其中一大把就落到了這片土地上。”科托爾海峽上的古城科托爾被說成是古代水手、建築師、科學家之鄉和博物館城市,建城已有2500多年的布德瓦是夏日劇院和狂歡節小城,著名港口巴爾是外界窺視黑山的窗口,斯萬提斯蒂凡小城留下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卓別林、索菲婭·羅蘭等世界顯貴名流的足跡,烏爾齊尼則被稱為東方化的“西方小城”或者最西方化的“東方小城”。黑山的深沉在於高山,而它的明快則在於大海。

命運軌跡

然而,黑山畢竟是小國,根與魂還得與命運抗爭。它的首都波德戈裏察名稱的演變就是一個很好的注腳。波德戈裏察處於裏布尼察河和莫拉察灣的交彙處,河水彎彎曲曲地流經波德戈裏察市區,因而河上有好幾座橋。其中,離市中心最近處的兩座橋給我留下的印象比較深。一座是白色的斜拉鐵索橋,看上去是新建的,上麵可以跑汽車。另一座是比較舊的人行休閑橋,橋上一側還有不少椅子。文獻上說,波德戈裏察這個地方最早可能是伊利裏亞人部落的中心,後來成為古羅馬的一個客棧。歐洲中世紀之初是一個封建邦國的首府,稱裏布尼察,1326年改稱波德戈裏察。在以後的日子裏,土耳其人於1474年、奧地利人於1916年、意大利人於1941年、德國人於1943年先後占領過波德戈裏察。到1944年底,鐵托領導的遊擊隊控製了黑山大部分地區,而黑山共產黨人是鐵托的堅定支持者。所以,1945年,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建立時,黑山成為六個聯邦主體之一。為了感謝鐵托,1946年,黑山人將波德戈裏察改稱“鐵托格勒”。鐵托是前南斯拉夫的主要領導人,而“格勒”則是俄語中“城”的意思,大體可以譯成“鐵托城”或“鐵托市”。這種起源來自蘇聯,叫此名的城市有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加裏寧格勒等等。在原東歐其他國家中,用主要領導人並按蘇聯模式命名的城市隻有這一個。這說明波德戈裏察與蘇聯有著一種特別的關係。在上麵提到的那座人行休閑橋的兩端,橋體上對稱地豎著兩塊玻璃,上麵除了圖案之外還刻有“莫斯科”和“波德戈裏察”的俄文字。1992年,南聯邦解體後,“鐵托格勒”又改回了“波德戈裏察”。波德戈裏察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獨立的和西方的屬性,而鐵托格勒帶有依附的和東方的特點。在它名稱改變的背後,黑山人有著一言難盡的命運坎坷。波德戈裏察名字的回歸,是黑山乃至整個東歐國家返回歐洲的一個側麵。

黑山的外表沒有裝飾,也不豪華,缺少現代氣息,但原汁原味補實在徹底。同樣讓人讚歎的是,在這些樸實無華的外表之下,黑山和黑山人書寫了太多太多的傳奇和故事。比如,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前南斯拉夫電影《橋》中的那座橋,其複製品現在還矗立在塔拉河上。再比如,寫那本有名的《新階級》一書的前南斯拉夫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米洛萬·吉拉斯就是黑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