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為國名所困的馬其頓(2 / 2)

除了希臘和馬其頓截然相反的解讀之外,保加利亞的解讀也值得關注。保加利亞認為,整個馬其頓地區都曾是保加利亞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人種、語言、風俗習慣、宗教文化和民族意識等方麵看,居住在馬其頓的斯拉夫人都是保加利亞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謂“馬其頓民族”,是二戰後南聯邦人為製造出來的。但是,保加利亞承認了戰後巴爾幹的現實,包括南聯邦的馬其頓共和國。保加利亞聲稱,它現在“沒有任何領土要求”,“也不想修改任何邊界”,可無論如此也不能同意“偽造曆史,顛倒曆史是非”。

希臘人、斯拉夫人與古馬其頓

馬其頓、希臘甚至還有保加利亞表麵上是在爭奪古馬其頓帝國的繼承權,而實際反映的是巴爾幹地區民族、曆史、國家、領土和大國複雜關係。

按著世界地名詞典的解釋,作為一個地區,馬其頓位於巴爾幹半島中南部,西臨阿爾巴尼亞山地,東接羅多彼山地,北靠歇亞山脈,東南臨愛琴海。這個總麵積不到七萬平方千米的地區最早是古希臘(公元前800~公元前146年)北部的一個省,當時的居民據說是巴爾幹半島上三個古老民族伊利裏亞人、色雷斯人和希臘人的混血後代。由於地處偏僻和發展比較落後,古馬其頓人長期被排除在希臘文明之外,甚至被視為蠻族。馬其頓帝國始於公元前五世紀,公元前4世紀日漸強大,在腓力二世和亞利山大為王時不僅在希臘地區建立起霸主地位,而且遠征到印度河流域。此時,馬其頓帝國的疆域除了現在的馬其頓之外,還包括希臘北半部和保加利亞的西南部。在後來的曆史中,馬其頓帝國就成了古希臘的尾聲階段。

馬其頓帝國從公元前336年到公元前323年隻存在了13年,公元2世紀後期大敗於古羅馬帝國,淪為後者的一個省並被分為四個行政區。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馬其頓劃歸東羅馬(拜占庭帝國),但這裏的居民主要講希臘語,信奉基督教。斯拉夫人6世紀南下巴爾幹進入馬其頓地區後,當地的居民與他們相融合,其語言和文字逐漸斯拉夫化,形成了一個新的南部斯拉夫民族——馬其頓人。希臘人認為,古馬其頓人是希臘人,古代希臘與現代希臘之間存在著種族與文化上無法割斷的、一脈相承的連續性,隻有希臘人才有權自為馬其頓人。9世紀後半期,第一保加利亞王國(681~1018年)從拜占廷手中奪得了整個馬其頓。第一保加利亞王國滅亡後,大約在10世紀下半葉,馬其頓人建立過一個獨立國家,但存在的時間很短,1018年被拜占廷所滅。第二保加利亞王國(1187~1396年)興起後不久,又從拜占廷手中奪回馬其頓。14世紀上半葉,馬其頓成為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爭奪的對象,1346年,斯特凡·杜尚就是在斯科普裏加冕稱帝的。14世紀末,土耳其人占領巴爾幹後,馬其頓開始處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一些居民改信了伊斯蘭教。奧斯曼帝國衰落之後,近代的歐洲列強出於自己利益的考慮,並沒有支持馬其頓人建立民族國家。於是,巴爾幹半島新興的民族國家如希臘、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都開展了對馬其頓的爭奪。經過兩次巴爾幹戰爭,馬其頓地區被徹底瓜分,其中,希臘獲得了52%,塞爾維亞獲得38%,而保加利亞隻獲得了10%。在二戰之後成立的南聯邦,馬其頓人成了一個主體民族,他們所在的共同體成為南聯邦的一個共和國。直到1991年,馬其頓才獨立成國。

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馬其頓地區以及這一地區的民族先後打上了古希臘、古羅馬、拜占庭、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斯和奧斯曼的烙印,可獨缺的就是明確的自身明確標識。承載大國文明的民族們可以讓馬其頓人生活在自己的陰影之下,但絕不容忍他們與自己平起平坐更不就說有絲毫僭越的企圖。獨立後,馬其頓在經意或不經意之間把國名與古馬其頓對接,希臘勃然大怒並不依不饒就不足為怪。除了曆史認同上的分歧之後,馬其頓國名問題還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民族穩定和領土安全等比較敏感的地方,馬其頓和希臘兩國誰者不肯做根本性的讓步,這也是馬其頓國名問題直到今天還解決不了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