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阿爾巴尼亞”不過是一出“鬧劇”形式的“悲劇”,對後來阿爾巴尼亞同南斯拉夫的關係產生了巨大的消極影響。在冷戰期間,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兩國的關係總的說來不是很好。二戰結束前夕,美國、英國和蘇聯等國確定了巴爾幹半島的政治格局,希臘屬於西方勢力範圍,其他國家則屬於蘇聯勢力範圍。在整個冷戰期間,“巴爾幹版圖”是被鎖死的,以改變這種版圖為目的的“大阿爾巴尼亞”主張沒有任何市場。當然,在諸如科索沃這樣阿爾巴尼亞人聚居區裏,要求分離的言行時有發生。在作為“母國”的阿爾巴尼亞,“科索沃屬於阿爾巴尼亞”,“黑山、科索沃、塞爾維亞南部都是阿爾巴尼亞的領土”之類的言語也時常出現。冷戰結束之後,“巴爾幹版圖”發生了巨大變化,其具體表現就是南斯拉夫的解體,阿爾巴尼亞人的跨界問題涉及的國家也就更多了。在這種形勢下,除了科索沃的獨立愈鬧愈凶之外,阿爾巴尼亞還出現了一種“自然阿爾巴尼亞”的主張。持這種主張的人提出了“同一個民族,同一部曆史,同一個立場,同一個國家”的口號,要求通過全民公決的方式建立阿爾巴尼亞人惟一的民族國家。根據這種主張,巴爾幹將要重新劃定六個國家和地區的邊界,阿爾巴尼亞的領土和人口將分別擴大一點五倍和一倍。但是,這些話也隻是說說而已,阿爾巴尼亞並沒有公開謀求改變“巴爾幹版圖”,國際社會也不會允許它打破巴爾幹半島上的地緣政治圖譜和力量均勢。
他們是科索沃問題的主角
由於威脅著大國規劃的“巴爾幹版圖”和周邊國家的領土與主權,“大阿爾巴尼亞”主張的踐行就成了非常敏感的國際政治問題。科索沃從“問題”到“危機”,到“戰爭”,再到“獨立”,就像一部連續劇,而其中的主角就是阿爾巴尼亞人。
所謂科索沃問題,實質上就是:科索沃這個地方到底是阿爾巴尼亞人的“故鄉”,還是塞爾維亞人的“搖籃”。阿爾巴尼亞人是巴爾幹的早期居民之一,塞爾維亞人雖是6~7世紀才南下到巴爾幹的斯拉夫人,但在12世紀末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王國,而科索沃就在這個王國的中心。14世紀末,塞爾維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都在科索沃這個地方英勇抵抗過奧斯曼帝國的入侵,對科索沃有著特殊情結。在奧斯曼人統治的500年裏,皈依了伊斯蘭教的阿爾巴尼亞人越來越多地遷入科索沃,而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則紛紛遷至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地區。土耳其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被打敗後,塞爾維亞收回了科索沃。在20世紀先後出現的南斯拉夫王國(1918~1945年)、南聯邦(1945~1991年)、南聯盟(1992~2003年)、塞黑(2003~2006年)、塞爾維亞(2006年以後)中,科索沃始終處於塞爾維亞的控製之下,而阿爾巴尼亞人始終是少數民族。
然而,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想掙脫塞爾維亞、回歸“母國”的情結也從沒斷過,後來的“危機”、“戰爭”和“獨立”都由此而來。1944年初,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不僅通過了並入阿爾巴尼亞的決議,而且組建了軍政府,後被南共領導的軍隊鎮壓了下去。在南聯邦期間,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退而求其次,要求改變少數民族的地位並將科索沃升格為共和國,但都未能如願。南聯邦解體之後,科索沃問題全麵走向危機,阿爾巴尼亞人開始訴諸武力並使科索沃問題國際化,與塞爾維亞的矛盾與衝突愈演愈烈,最終導致1999年科索沃戰爭。戰爭之後,科索沃由聯合國托管,事實上已脫離塞爾維亞的控製,2008年2月宣布獨立。截至2010年7月,科索沃的獨立獲得了69個國家的承認,其中就包括阿爾巴尼亞。
實際上,對科索沃獨立最感振奮的就是阿爾巴尼亞,將此視為實現“大阿爾巴尼亞”的重要步驟。不過,一方麵,國際社會對阿爾巴尼亞出現的“大阿爾巴尼亞”言論施加比較大的壓力,另一方麵,阿爾巴尼亞繼2009年加入北約之後,如今又全力以赴申請加入歐盟。在這種情況下,阿爾巴尼亞官方盡量避開“大阿爾巴尼亞”話題,表示不謀求改變阿爾巴尼亞的邊界。但是,以我近距離的觀察,阿爾巴尼亞對科索沃乃至其他周邊國家阿爾巴尼亞人聚居區的“回歸”還是非常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