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特殊友誼的映射
單以阿爾巴尼亞當時的國力,修建如此之多的碉堡不僅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其實,碉堡在阿爾巴尼亞成為不可思議的現實,某些方麵是與不可思議的中阿兩國關係聯在一起的。中阿兩國建交於1949年11月,1952年8月才正式互派大使,兩國關係在50年代比較平淡。進入60年代,由於阿爾巴尼亞在中蘇紛爭中堅定地站在中國一邊,兩國在反帝、反修等方麵的主要立場和觀點高度一致,相互之間便結下了“戰鬥友誼”。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了大量經濟援助。根據有關資料,60年代期間,中方向阿方提供了15.5億元無息貸款,2100萬美元自由外彙,15.4億元軍事援助。1971~1975年間,中國向阿方提供了19.5億元無息貸款,7000萬人民幣現彙。另外,中國還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派去幾千名技術專家,援建了一些工廠。在去馬其頓的途中,俯瞰雨中的阿爾巴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國援建的那座鋼鐵廠,高爐、廠房和煙囪隱隱地顯現著它的巨大規模。
盡管中阿兩國建立在反帝反修共同需要基礎之上的“牢不可破”友誼是畸形的,可是,中國向阿爾巴尼亞提供的各種援助卻是實實在在的。正是來自中國的大量經濟援助,阿爾巴尼亞有了修建碉堡的資金、所需的鋼筋和水泥。於是,碉堡的出現了甚至遍地開花也就不足不奇了。
其實,映射中阿兩國之間畸形友誼的還不隻是修建碉堡的物質層麵,還有理論層麵上的聯係。60年代末,中國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口號,各大小城市修建人防工事,很快這種理論和做法被富有遊擊戰經驗的阿爾巴尼亞所效仿,略加變通,“一手拿鎬,一手拿槍,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口號70年代初便提出來了。阿爾巴尼亞大規模修建碉堡和中國大規模建築人防工程幾乎同步進行,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歐亞兩個“唯我獨革”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高度一致性。不過,阿爾巴尼亞在“左”的道路上走得比中國還遠。當中國與美國建交,與南斯拉夫、與蘇聯開始緩和關係的時候,阿爾巴尼亞依然如故,1976年以後阿爾巴尼亞開始公開指責中國的內政和外交政策,1978年中國停止了對阿爾巴尼亞的一切援助。
30多年過去了,阿爾巴尼亞各地的碉堡多數仍在,現在的阿爾巴尼亞已是北約成員,正在為加入歐盟而努力。碉堡成了記載阿爾巴尼亞那個特殊時代的特殊符號,鋼筋和水泥建成的碉堡無論式樣還是色彩都是極其單調的,可凝結在它們身上的阿爾巴尼亞社會發展的內涵、阿爾巴尼亞同許多國家關係的內涵卻是複雜的。它們是有生命的曆史,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無論如何評價這個時代,這些碉堡已成了那段曆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