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4)(3 / 3)

兒故未至,不知何久。知足下念。

適書至也,此人須當令泥,想足下可為停之,故示。王羲之頓首。(徐僧權,徐浩。)六月三日羲之白,徂暑,此歲已半,感慨深可,得二十七日書,知足下安頓,耿耿。愁增患耶?善消息,吾至勿勿,常恐一夏不可過,不一一,王羲之白。

賊以還,不知遇官軍雲何。可深憂之。欲依上虞,初到別上,今敕聽之,縣事不同,直不相連耳。

旦奉祠,感思悲慟。得書知問,吾之劣力,不一一。王羲之問。(僧權。)重熙去具今子日與曹諭謝嶧吾又不下蔡書一一足下清談,(四字注。)想必有理耳。長任比得解未?吾與(二字注。)江生論書,答如此。足下思所向示之,要至懷也,須卿示。誠非(非字注。)複至書言所然於義故後成之,今不能忘懷。

王逸少頓首敬謝,各可不?欲小集,想集後能果。

想曹參軍疾者已往,必能同來。

得告,慰。為妹下斷,以為至慶。吾比日至未果,殊有邑想。王羲之頓首。

見弘遠二書,皆以遠也。動散即佳,為慰。

足下晚各何似?恒灼灼。吾坦之欲不複堪事,內然。力不一一,王羲之頓首。(前邊僧權,後邊珍。)足下各複何似?恒灼灼,故問,王羲之白。

足下似有董仲舒開閉陰陽法,可敕令料付。不雨,憂之深,珍重。

曹庾王六君別。(六字別行,僧權。)羲之頓首,君可不?語差也,耿耿。力之問,王羲之頓首。

上下無恙,從妹佳也,得敬和近問不?人有至憂,其疾者令人深憂。隔久,何日能來?(六字別行。)曹參軍。(三字別行,珍、哲、弟。僧權,開元五年。闕。十五日陪戎副尉臣張善慶裝雲雲。)累書想至,君比各可不?仆近下,數日勿勿。腫劇,數爾進退,憂之轉深。亦不知當複何治,下由食穀也。自食穀,小有肌肉。氣力不勝,更生餘患。去月盡來,停穀啖麵,複平平耳。

知玄度在彼善悉也,無由見之,此何可言。

今與王會稽,丘山陰書借人,想故當有所得。又語丘令臨葬,(兩字注。)必得耳。(縫上僧權。)知劉公差,甚慰、甚慰!知前乃爾委頓,追以怛然。今轉平複也,阮公近聞不?萬轉差也。

已上《右軍書語》,都計四百六十五帖。

《大令書語》得諸慰意,吾故冀惡,尋視汝,又告。

未複東近動靜,馳情。昨即遣行,為不至耶?

如省。(此二字行,僧權。)二十三日獻之問,得十九日書,知問。後何如?吾故劣,力不一一,王獻之問。

向聞遊諸縣作,今退念時事,(闕。)覽之後複慨然。(縫上起居郎臣褚遂良、薑珍。)五月十二日獻之白,節過,感懷深至,念痛傷難勝。得五日告,知君轉勝,甚慰、甚慰。雨過,此複何如?想消息日平複也。謹。仆近暴不佳,如惡氣,當時極惡,賴即退耳,故虛劣。勿勿,還不多,王獻之白。

知祖希佳,為慰慰。數不得書,其雲至水門,增深款之。

思想轉深,省告,知君亦同。如今未知麵期近遠,此慨可言。惟深保愛。數音問,尋故旨取君消息。

適得元直二十三日疏,送白?,今送十裹,似並猶堪啖。獻之白。

信明還,東有還書,願送來已。今分明至著都上。

慰之。吾故沉頓,思見之。故想時能問疾,得來先報之,不能得自致者,旨取車,王獻之答。

獻之白,兄靜息應佳,何以複小惡耶?複想比消息,理盡轉勝耳。

礬石深是可疑事,兄?患散軋發癰,勢為積乃不易,願複更思。唯賴消息。獻之內外(二字注。)極生冷,而心腹中恒無他,此一事是差,但疾源不除,自不得佳。論事當隨宜思之也。獻之白。(又一行屈猶存須見出欲。)獻之白,奉承問,近雪寒,患麵疼腫,腳中更急痛,兼少下,甚馳情。轉和佳,不審尊體複何如?得此,諸患小差不?複思何如?幸能服散,故鎮益久。藥何以不更?將之遲尋複旨若獻之弊於淡飯飲得春風氣?亂言故欲熱複食酒為腹可耳。獻之白。(縫上紹宗,點處各闕一字。)獻之白,承?故常惡,不審得春氣,複何如冬?馳情。餘安和至寧此故耳。獻之白。

育等可不?轉思見之,知恩慕不中。(鍾紹京,僧權。)忽動小行多,晝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風不差,腳更腫。轉欲書疏,自不可已,惟絕歎於人理耳。二妹複平平,昨來山下,差靜,岐當還。

張彥遠,河東人。能文工字學,隸書喜作八分。其家既出累世縉紳之後,且複好事,故藏積圖書如鍾、張、衛、索、王羲、獻而下,每至成軸。其大父稔已有書名,初得鍾繇筆意,壯歲遂仿獻之,暮年人許有羲之風度,蓋凡三變而後成,此其遺風餘澤沾馥後人者,特非一日。彥遠既世其家,乃富有典刑,而落筆不愧作者。觀其為論,以謂書非小道,本以助人倫,窮物理,神化不能以藏其秘,靈怪不能以遁其形,則知盤礴胸次者,固已"吞雲夢者八九"矣。其流於筆端,自應過人,矧夫曆代奇觀,一一到眼,而心傳手受處,複有家學耶?嚐作《法書要錄》一十卷,具載古人論書語,且以傳列之。又以九等品第書學人物,自漢至唐,上下千百載間,其大筆名流,幾不逃彀中矣。更撰《曆代名畫記》為十卷,自序其右雲:"得此二書,則書畫之事畢矣。"觀其編次之善,果非虛語。又嚐以八分錄前人詩什數章,至其仿古出奇,亦非凡子可到。(出《書譜》本傳。)奇,亦非凡子可到。(出《書譜》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