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既然又要馬兒跑,也不能不讓它吃草,劉裕與句章城中的富戶商定,你要負責勞軍,夥食要有肉,酒也要管飽。不然的話,這幫兵痞能幹出什麼來隻有天知道。富戶們沒有絲毫猶豫,馬上便同意了。
劉裕與士卒同吃同睡,一起訓練,同甘共苦,他平等待人的表現得到了士卒們的敬重,加上他先前在北府軍中的威望,很快便掌握了這支不足千人的隊伍,再加上所過之地秋毫無犯,也贏得了城中百姓的稱讚,城中軍隊與百姓的關係也很快改善。結果他守衛的這個小城,就變成了固若金湯。
401年二月,孫恩第三次登陸,因為沿海還是有很多百姓家是五鬥米教的信徒,早已把沿海的虛實給告知給了孫恩,這打仗嗎自然是要挑軟的捏。聽聞句章城兵力最少,城防空虛,孫恩決定進攻句章城。
在孫恩的眼中,句章城人少兵窮,區區不足千人的守城隊伍應該很快就能攻破,可是事實大出了他的意料之外,這句章城裏的兵不僅作戰勇猛,而且城中的百姓還幫他們守城,這個局麵讓孫恩很難理解。要知道在以前的戰鬥中,老百姓不給當地的官兒添亂就了不起了,哪裏還有幫助他守城的道理?
尤其是那守城的將官,不僅武藝高強,有好幾次孫恩軍都差點攻上城頭了,但都給他一把長刀給殺散了,這也是句章城比較小,防守容易的原因,如果是大城,同時爬上幾股人馬,劉裕也會分身無術。
在這期間,孫恩也是使盡手段,比如派很多人一起喊話,投降孫天師,可以得長生,劉裕一看不好,就怕民眾們受不住誘惑啊。這潑皮腦子也快,他馬上派人拉上幾麵鼓上了城頭,拍得咚咚響,讓那些人的話喊出來也聽不清楚。孫恩又派了上千人的夜行軍準備突襲城內,誰知劉裕早有埋伏,孫恩軍反遭突襲,損失不小。這一攻一守的就持續好幾天,等到孫恩接報,劉牢之已經派了大軍趕來支援,就是攻下城池也撈不倒多少好處,決定撤軍。孫恩此後也從各方麵的情報中知道了句章城的守將叫劉裕。這是劉裕人生中的第二次勝仗,卻是他第一次帶兵打勝了敵軍。
孫恩軍退走之後,全城歡呼,畢竟他們的家園保住了,沒有遭受到了賊兵的洗劫。以前孫恩軍所過之處。連人帶財全部掠走,他們算是幸運了百倍。
劉裕也趕緊修築城池,補充士卒,嚴防孫恩的再一次來襲。但孫恩的第四次登陸很快就來了,距上次退走後僅僅一個月,就是因為孫恩的部眾甚多,糧草問題隻能靠掠奪來解決。但是孫恩知道句章城雖小卻是個硬釘子,就不去碰他,繞過去直接向北,攻擊海鹽縣城。
可能是劉裕的情報工作搞得好,當然也跟劉裕的判斷精準有關係。他探知孫恩上了陸地之後沒走句章城,就估計自己北麵的海鹽城多半要糟。劉裕立時發覺這是一個大好的機會,假如自己能夠趕到孫恩的前麵,先入海鹽城,能不能再次阻止孫恩前進的腳步?
隻是,劉裕鎮守的是句章之地,隻要保證句章城不破,他便是有功,但如今,孫恩軍繞路而走,自己還要不要趕上去呢?萬一他要打的不是海鹽呢?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孫恩軍人多勢眾,自己去了海鹽,如果連累得句章城也被攻破,那自己先前立下的功勞就全部沒有了,說不定還要因失地之罪而被砍頭。
但劉裕緊接著就想起了在北府軍刀下哀嚎的百姓,錢財被搶,妻女被汙辱卻無能為力。此時的他還很年輕,有著小人物的熱血念頭,想當英雄,不然也不會讓自己屬下的軍隊嚴守軍紀。
或許更有甚者,劉裕心中早已滋生了一種叫權利的欲望,掌握更大的權利,就要有更多的勝利。
還有一點也是個默認前提:對於孫恩手下這些流民,劉裕真的沒有放在眼裏。
於是,劉裕隻帶著幾百人的一支小部隊出征。那些人大多是上次句章守城戰中留下來的老兵,對劉裕也很是信服,劉裕一說,他們就同意了,星夜馳往海鹽,得到了海鹽縣令鮑陋的熱情歡迎。鮑陋原先在城中征召了一千多的民夫,見到大名鼎鼎的劉裕帶領北府軍精兵到來,就把全城的防備都交給劉裕來負責。那時候的人都挺豪爽,鮑縣令知道自己是不行的,要是劉裕也不行,那自己不過也就是跟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