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口鎮位於代縣東南部,南依佛教聖地五台山,北傍滾滾滹沱河,東接相鄰的繁峙縣,是代縣、繁峙、五台三縣交界的“金三角”。鎮域麵積42平方公裏,轄20個村,11245戶,34052口人。這裏交通便利,人流物流暢通,區位地理優勢明顯。繁五(繁峙—五台)公路、京原鐵路穿境而過,峨河、滹沱河分別在鎮域內縱橫南北、東西。太原鋼鐵集團公司峨口鐵礦就建在該鎮。是代縣的經濟重鎮、文化名鎮。

峨口鎮曆史悠久,文化積澱十分豐厚,文物古跡遍布全鎮各村,僅縣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22處之多。其中的證空寺、洪濟寺創建於北魏年間,佛光寺創建於唐大中年間,其餘各寺也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築,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為開發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峨口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十分豐富。民間藝術五彩繽紛,剪紙、麵塑、刺繡製作是鄉村婦女們的拿手好戲。過春節家家戶戶窗戶上的剪紙窗花,清明節插在柳枝上那栩栩如生的麵塑寒燕,小孩子頭上戴的虎頭帽子,男女老少腳下墊的刺繡鞋墊,全都是令城裏人羨慕的藝術珍品。群眾性的文娛體育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元宵節村村鬧紅火,撓閣、高蹺、旱船、彩車、地方小戲(晉劇、二人台、道情)應有盡有。尤其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峨口撓閣,其表演內容古老而傳統,表演形式獨特而別致。早在1993年8月,應邀參加第四屆中國·五台山國際旅遊月開幕式文藝表演,一舉榮膺特等獎。2004年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山西省人民政府、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聯合主辦的全國關愛女孩行動三晉行、山西省首屆人口文化節啟動儀式上作了精彩表演。2006年亮相中央電視台“星光大道”欄目,傾倒全國億萬觀眾。2008年5月在青島舉辦的首屆中國秧歌節上技壓群芳,獲得了“最佳表演獎”殊榮。2011年和2012年先後參加首屆和第二屆中國·雁門關國際邊塞文化旅遊節開幕式表演,又分別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

峨口鎮的群眾文化活動十分活躍,村村都有文化大院,莊莊建起文體廣場。這幾年,鎮裏先後投資70多萬元在鎮區內建成5000平方米的文化健身廣場,投資50萬元擴建了500平方米的峨口鎮綜合文化站。村民們平日在這裏讀書、看報、鍛煉身體。打球、跳舞、扭秧歌、練武術、演節目,既活躍了生活,又愉悅了身心。峨口鎮農民健身秧歌隊在2008年9月舉行的山西省第六屆農民運動會上,以其精彩的表演,奪得了第二套健身秧歌和第三套健身秧歌兩枚金牌。2011年9月代表忻州市參加全省第七屆農運會,再次獲得健身秧歌第二套和第四套兩個一等獎。2007年度,峨口鎮被忻州市體育局表彰為全民健身活動先進集體。2008年12月,峨口鎮榮獲山西省“百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2011年元月,峨口鎮又被山西省文化廳授予“山西省文化先進鄉鎮”殊榮。

為了挖掘、整理、弘揚豐富多彩的峨口文化,我們編撰了這本畫冊,分別從寺廟文化、非遺文化、廣場文化三個方麵係統地介紹了峨口鎮多姿多彩的燦爛文化,這是對峨口文化的一次整理、總結和弘揚。作為文化古鎮,鎮黨委、政府響亮地提出了“文化強鎮”的口號,決心充分挖掘、利用峨口特有的文化旅遊資源,以五台山北大門為優勢,以白雲寺、峨西農民休閑公園為依托,以峨口撓閣為特色,完善旅遊文化服務體係,加大旅遊、文化產業的深度開發,培育和發展現代服務業,靠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推動鎮域經濟的轉型跨越發展,使峨口由文化大鎮發展為經濟強鎮。

在這本畫冊即將問世之際,我們真誠地感謝為畫冊的編撰、出版付出大量心血的所有工作人員!真誠地感謝大紅才鐵礦董事長陳果亮先生為畫冊的出版、印刷給予大力支持!我們也希望峨口及全縣的有識之士更多地關注峨口文化,支持峨口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為峨口推進“文化強鎮”戰略的實施作出積極的貢獻!

§§第一章 寺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