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節 以和諧文化引領城市穩定發展(1 / 2)

張晨強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和諧文化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社會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等和諧相處的先進文化,是社會和諧的思想靈魂和精神實質。和諧文化是社會和諧的精神歸依,也是社會和諧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對和諧社會建設具有觀念引導、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弘揚和諧文化,對於太原維持穩定的大局、建設一流省會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一、和諧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

和諧文化是人類社會在曆史發展中形成的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為規範、製度體製於一體的文化形態。社會主義的和諧文化,是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核心,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根本,以崇尚和諧和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的先進的思想文化。它繼承和發展了古今中外一切關於和諧的優秀思想,融一切優秀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範、社會風尚為一體,反映了人們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社會和諧的思想靈魂和精神實質。沒有和諧的文化,就沒有和諧社會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會和諧發展的實踐追求,更不可能建成和諧社會。和諧文化有助於增強全體市民凝聚力,實現城市市民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城市的和諧文化,就是能夠凝聚和約束全體市民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法製意識和倫理道德,它的最集中體現就是城市核心價值觀。太原核心價值觀的集中概括就是“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包容”展示太原海納百川、多元和諧的開放胸襟;“尚德”突出向善厚德、重禮守節的城市品格;“崇法”表現公平正義、敬仰法律的文明風範,“誠信”體現誠實重義、守信踐諾的人文情懷;“卓越”彰顯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奮鬥精神。可以看出,太原的城市核心價值觀就是城市精神的精華,包含了太原傳統和諧的人文精神的品格和追求,本質上就是和諧文化的集中體現。弘揚城市精神,凝聚全市人民的意誌,對外樹立太原的良好形象,將使全市上下團結一致、共謀發展,加快太原轉型跨越的步伐。

和諧文化有助於構建和睦的人際關係,實現城市市民之間的和諧相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言行總是反映一定的社會關係及其背後的利益訴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市民也分為多個階層,不同階層市民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具有相同利益的市民之間較易形成和諧的社會關係,具有不同利益的市民之間形成和諧的社會關係並不容易。要研究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以及由此決定的複雜的社會關係。除對極少量敵我矛盾外,多數矛盾要靠對市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規範其言行,大力倡導“和”文化,以“和”的精神來協調和處理市民之間的矛盾。通過和諧文化的培育和熏陶,引導城市市民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各種利益關係,以和為貴,和睦相處,以文化的軟約束來緩解矛盾、化解矛盾,重構基本的和諧人際關係,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

二、以和諧文化引領城市發展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化解社會矛盾,為和諧文化奠定社會基礎。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太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城鎮居民收入從1978年的313元增長到2011年的20016元,增長63倍,居民生活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曆史性跨越,市民從改革開放中普遍得到實惠。但伴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一些深層次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例如:城市發展不平衡問題、社會公正問題、收入差距懸殊問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問題、企業內部勞資矛盾問題、誠信危機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城市的目標就要落空,和諧文化建設也將失去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應著眼於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在關係到教育公平、醫療衛生、生態環境、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住房製度、平安社區建設、人權保障等民生問題時,應著力構建穩定協調的城市社會秩序,建立健全有利於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製度體係,使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在有序的狀態下不斷得到調整和解決,使社會公平正義切實得到維護和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