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春
“包容”作為太原市城市核心價值觀的第一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謂包容,就是寬容,容納。它既是一種地域特色,更是人們的一種品格,一種修養和一種覺悟。正是這種包容的特點,展示了太原人民廣闊、開放的胸懷。
太原自古地處中原漢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的交彙之地,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融合之地,是一座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中國北方軍事重鎮和邊貿市場,更是一座曆史古都。在曆史上,漢人就同匈奴、鮮卑、羯、氐、蒙古、女真、契丹等少數民族雜居。雖然我國在漫長的曆史中主要是漢族人統治,但太原地區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不在少數。有專家考證,太原曾是趙國、前秦、北漢三個政權的都城,是東魏、北齊、唐朝、後唐、後晉、後漢六個政權的陪都。而在這些政權中,除趙、唐等少數幾個是漢族人所建外,前秦的苻堅是氐族人,北漢的劉崇和後漢的劉知遠都是沙陀族人,北齊的高歡是鮮卑人,後唐的李克用實際上是沙陀族出身的漢人,後晉的石敬瑭則是在契丹族扶持下登基稱帝的。應當說,在太原地區居住的氐族、沙陀族、鮮卑族、契丹族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都是太原人,他們同太原地區的漢族人長期雜居相處、互通有無,最後都逐步融合為—個大民族。盡管這個大民族還叫漢,但它早已不是原來的“純”漢族,而是由多民族融合的大太原人組合的大家庭,從而使太原人既具有北方少數民族強悍、勇猛、豪放的個性特征,又兼收中原漢民族尊儒、崇文、尚禮的個性特征。而這,正顯示出太原人民所具有的兼收並蓄、海納百川的品格,是太原人民相互包容的力量所在。
近現代以來,這種融合更為普遍和經常。20世紀50年代初期,蘇聯幫助我國建設156項工程,僅太原就有十多項,如太原一電廠、二電廠、化工廠、化肥廠、製藥廠、無線電廠、興安化學材料廠、汾西機器廠、新華化工廠等等。當時全國各地的生產技術骨幹力量奉中央之命奔赴山西“支援內地建設”。後來又陸續有冶建、化建、鐵建等建設單位紛紛來到太原支援建設並落地生根。太原人民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並歡迎他們,幾十年來,他們同太原人民休戚與共,團結奮鬥,為我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們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太原人”。在今天,不算流動人口,在四百多萬長住太原的人口中,祖祖輩輩就是老太原籍貫的隻占少數比例。改革開放以來,太原人更是敞開胸懷,麵向全國和世界唯才是迎。可以這樣講,如果沒有這種包容和融合,就沒有太原的今天。
這種包容精神,體現在轉型跨越發展上,那就是太原人在人文理念和審美觀念上不斷發生轉變。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太原人摒棄保守陳腐觀念,麵向全國、麵向世界,積極引入現代高科技和建造生態城市的模式,結合太原實際,把現代化氣息同本地文化元素融為一體,為我所用。為迎接中博會而建設的長風商務區,可以說集中了全省、全國甚至世界上最現代化、最具特色的建築藝術,涵蓋了美術館、科技館、大劇院等各種建築,它們與傳統的城市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差別,向人們集中展現了最新的城市建設理念。
這種包容精神,更是太原走向全國、邁向世界的必須。在現代社會裏,包容就要尊重和維護各種差異和不同,就要尊重和維護人民的一切權利。建設一流的省會城市,必須歡迎和接納大量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唯才是用,唯才是舉。太原人就要像當年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一樣,樹立求同存異、兼容並包的新思想、新思路,在建設一流的省會城市中求共性,求主導,求交融,求和諧,求統一,求穩定,最終求得共贏,從而實現共同富裕和繁榮昌盛。
包容既體現了太原城市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也體現了太原城市發展的軟實力和現代化。有了尊重和包容,有了胸襟和敬畏,太原城市就會進一步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