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石牛泓和五龍山金寶藏(1 / 2)

西邊,是一座巨大的危崖石壁。在整塊巨石形成的危崖上,有一條裂縫從山頂直通到山腳,高有數十丈,寬約一米,從上至下一般寬窄。遠遠望去就像一條豎起來的大水渠。當地人說,五龍山內藏有金牛、金車、金盤、金碗、金元寶。這條大裂縫便是曾經打開過的金寶藏大門。在距此處不遠的山澗,有一個曆經千萬年水流衝激形成的瀑布深潭,這便是名聞遐邇的”石牛泓“。人們說,這石牛泓直通山腹,他既是五龍山的窗口和鏡子,也是打開五龍山金寶藏的開山”鎖孔“。還說,如遇十五月圓,天氣晴朗,月亮照射石牛泓正對山門時,石牛泓水中往往能眏出金盤金碗。由於五龍山內金寶藏如此一目了然,自然就免不了吸引不法之徒前來盜寶。

相傳很早以前,一個南蠻侉子從此經過,被五龍山的鍾靈神秀所吸引。經仔細觀察,他認出此山乃“青鳳展翼”。因格局奇特,他斷定山內必有珍寶。再經進一步觀察,他發現了山澗中的無底潭------石牛泓。他一看便知,這深潭正是觀察五龍山腹的“鏡子”就可窺探到山內寶藏的真麵目。於是這個南蠻侉子便在潭邊石崖之下住了下來,決定探個究竟。

也不知等了多久,五龍山寶藏“真麵目”果然被他探到了。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月圓之夜,朦朧中,他忽然發現五龍山頂有金色寶氣升起,光華燦爛,直衝鬥牛。接著,月光投向深潭,潭麵上泛起萬道金光。鱗鱗金光中,一疊疊金盤金碗盛滿金元寶出現在水底。這一重大發現,使這個南蠻侉子驚呆了,激動得他好一會透不過氣來。等到月影西斜,寶氣收斂,他才慢慢回過神來。

山內有巨額寶藏的事實已是確鑿無疑。可是,如何才能將山內寶藏盜走呢?南蠻侉子知道,凡有寶藏,就必定有取寶的“法門”。而這“法門”,隻掌握在極少數“高人”手中。

隻是,到哪裏去找這些“高人”?找到後,又如何才能盜取寶藏的“法門”騙到手?這使他頗費了一番神思。經過號常一段時間的明察暗訪和觀察研究,終於,他吧目光集中到了五龍山上那座小小的道觀上。

話說在這五龍山上,原來建有一座小廟,廟裏住著一老一少倆名道士。老道姓崔,年長八十多歲。人們不知其名號,隻稱他為“崔道士”;那小的年方十二、三歲,俗家姓石,在廟中放牛、打雜,幫助老道耕種對麵山坡上的幾畝廟產,靠收獲的一點糧食,向山下人家換取柴米油鹽,維持廟觀內的日常用度,閑遐時,也跟老道念經文,學學打坐。師徒二人相依為命,清心寡欲,廟觀內一向平靜如水。因小道整日與牛為伴,人們都叫他“石牛”。

一個雪後初晴的早晨,石牛早早起來,扛一把掃帚,要去觀外打掃下山的路徑。他打開觀門正要出去,一眼看見門外雪地中倒著一個人。他驚呼一聲,急忙走了過去。隻見那人一身破棉衣褲,頭發蓬亂,臉上胡子拉紮,肮髒不堪。他上前摸摸那人,身上還有熱氣;試試鼻息,似乎還在出氣。他斷定這人可能因凍餓暈倒,還未死去。於是他喚來師傅,倆人連拖帶扛,吧那人弄進廟內。經過一番搶救,那人終於活過來了。劇“臥雪人”說,他來自南方一個很遠的地方。家裏遭到水災,全家都別淹死,隻逃出他一人。他一路討飯,好不容易才來到此地。他懇求師傅一定收留下他,不然,他會餓死溝渠。崔道士惻心不動,於是答應了他的要求。

那“臥雪人”入關後倒也勤快,苦活累活搶著幹,這倒給小石牛減輕了不少負擔。他還常給小石牛談一些山外奇聞,高興的小石牛手舞足蹈,把他看作兄長。但是,自從“臥雪人”進廟之後,卻給崔道士頻添了一段心事。因弄不清“臥雪人”的真正身份來曆,同時還發現,這“臥雪人”對五龍山的一切都顯得特別留意,這就使得崔道士越來越不放心。他係五龍山的第七代道士,五龍山下藏有寶藏的事他非常清楚。聽祖師門說,五龍山在過去曾發生過多起盜寶未遂事件。所以,保護好“五龍寶藏”便成為曆代五龍山道士的神聖使命。現在,他已是風燭殘年,將不久於人事,他很想把知道的一切傳給自己的徒弟。然而,他唯一的徒弟石牛卻還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實在挑不起這副重擔。為了不使機密泄露,又能在自己“歸天”之前將這一神聖使命順利傳授給石牛,他經過一番細致考慮後,決定吧自己知道的一切寫成經文,藏於密室。

由於山中無紙筆,附近又無處可買,崔道士決定將經文刻成木簡。於是,他收集了許多木片,用刀削成簡,每當夜深人靜,等“臥雪人”和石牛熟睡之後,便取木簡用小刀刻寫。然後再用木炭塗抹擦拭,使炭黑進入刻痕,字跡顯露。每刻寫一定數量後,就用細繩吧刻好的木簡連編成卷,藏於身後炕洞。由於年老體弱,這工作又必須秘密進行,選木片、削簡、刻寫、用木炭塗抹、編聯成卷,工作量很大,每夜又最多隻能工作倆時辰,所以,他一直堅持刻寫了三年。他把這部凝聚著自己畢生心血的經書取名《五龍真經》,經內詳細記載了五龍山寶藏的發現過程,山內之寶對一方風水及當地人民生活的影響,開山取寶的法門和符咒,開山鑰匙的特征和尋找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