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個令人神往的地方。這裏曆史悠久,源遠流長,係上黨地區有名的古村鎮之一。據專家考證,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有人類聚居。到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就已經形成了集鎮。北魏時期曾在此設立“臨川城”。而據清順治戊子年拔貢趙三麒所撰載:“武邑在揭戾之麓,清漳經焉,東行二由旬,鎮日監漳,誌謂即唐lc縣舊址也。”同時,清康熙三十一年版也有“監張(漳),舊習耕稼,今多販易。即唐lc縣舊址,內有石牛泓,深不可測,其水可以灌田。”的記載。這就是說,唐朝時,曾經在這裏設立過“陵川現城”。此後到了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由朝廷尚書省主持,在村西五龍山上刺建了頗具氣象規模的“應感廟”。再到大蒙古至元三年(1262年),村上又建起了氣象規模更加宏偉的大型道教宮觀“會仙觀”。元末明初,村中相聚出了兩個曆史上的著名人物,一是“學博能文,有重名,邑中碑版多出其手”的任鬥南;二是“明洪武十七年鄉舉登仕籍,曆官史部右侍郎”的任原。明朝晚期,著名的“宣大總督”魏光緒曾長期在監漳村隱居,看到“南溝之水可以灌田,而世人弗知也”便“捐資疏浚,親督工役”修築了我縣曆史上記載最早的自流渠水利工程,並親筆題詩一首:“禦墨何年晉兩候,亂山鬆阻見靈湫。源通星海千支玉,聲斷龍門一派秋。繞澗崩雷搖殿閣,半天涼雨灑田疇。緬懷禹跡今猶在,滿目黃雲覆壟。”與此同時,魏光緒還看到石牛泓北岸山坡上“大立石”獨立參天,興致所致,便“駕雲梯書‘仰止’二大字於顛”。清康熙九年,村內又建造了“老爺閣”(關帝哥)重新恢複了集市貿易等等。這些都是有典籍記載,可以考證的人文曆史。監漳村文化人底蘊異常豐厚,曆史遺留的名勝古跡星羅棋布,遍布全村。其中載入曆d縣誌》的就有“應感廟”、“石牛泓”“丈八禪院”、“大立石”、“老爺閣”以及“會仙觀”等六七處。其外還有“真武廟”、“西閣”、“文昌閣”、“文昌塔”、“府君廟”、“堂兒廟”、“小立石”、“商代古陳琪”等等多處。監漳村的傳統文明於此可見斑。
然而,最具有,魅力的是,這裏差不多每一處名勝古跡都附有一個膾炙人口的,甚至是令人蕩氣回腸的神話傳說。此外,村中還流傳著大量的生活傳說和笑話傳說。這些傳說無不包含著高深的哲理,閃現著燦爛輝煌的隻會光華。多年來,我們都想把這些民間傳說故事整理編撰出來,以便給後人世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因為自從電視機、手機普及到每家每戶後,人們聽故事的熱情在急聚降溫,依靠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麵臨難以繼續傳承的危險。如果這些故事失傳,將會是一份難以彌補的遺憾。為了這份夙願,多年來收集整理的民間傳說故事,經精心遴選,擇其思想健康,富有哲理,對人生有所啟迪的篇章結集成冊,予以出版,以了卻多年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