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一條道跑到黑——製度創新與“路徑依賴”(2 / 2)

“路徑依賴”現象在經濟領域被廣泛傳播的是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1981年,諾斯出版了《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這本專著,書中對製度的變遷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了係統的分析,1990年諾斯又出版了《製度、製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一書,這兩本書使製度理論得到了最透徹的闡述,而路徑依賴現象也借此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關注。

諾斯最開始是從技術演進的路徑依賴中受到啟發的,並且將其應用到製度演進的分析中。製度演進的路徑依賴是指,一種製度一旦被社會所采用,不管這種製度正確與否,都會在一定的時期內產生自我強化傾向而不容易改變,除非借重外力才可能擺脫這種狀態。在這種慣性的作用下,一種既定的製度可能會延續幾百年、幾千年。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逐步從計劃經濟的軌道轉向市場經濟的軌道,我們形象地稱其為“轉軌”。這其中所付出的成本也是比較大的,克服的阻力更是人們難以想象的。計劃經濟30多年,人們已經習慣了國家大包大攬的生活方式,人們沒有思想、沒有創造性、沒有動力,一切都依靠國家計劃行事,依靠上級的命令工作。轉軌過程中為了減員增效,為了抓大放小,為了適應市場,為了提高效率……國家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不惜花費13年的時間進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廢除了上千種法規文件,借助這種外部力量推進我們轉軌的速度,克服“路徑依賴”的阻力。

但是,應該引起我們足夠重視的是,這種正式的製度相對來說可能還好一些,它借助某種力量是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迅速改變的。而非正式的製度卻不同,它所形成的“路徑依賴”的阻力更頑固,更難以克服。所謂非正式製度是指那些社會意識形態、風俗人情、傳統文化等等。正式製度和非正式製度相互影響,互相強化。正式的製度是有形的,依靠國家的權力是可以在一定的時間裏改變的,而非正式的製度卻是無形的,它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意識裏,並不是可以依靠行政命令可以改變的,所以它很難在一朝一夕從我們的思想和頭腦裏消失。比如我們的儒家思想,它統治我們兩千多年,“不患寡而患不均”,“出頭的椽子先爛”,“中庸之道”,“學而優則仕”等等,兩千多年之中,改朝換代多少次,這些思想一直根深蒂固地留在人們的意識之中,並且代代承傳。況且在我們的意識裏可能還不止是兩種意識的衝突,兩千多年積澱的封建意識形態,建國以來50多年的共產主義理想教育,改革開放近30年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主義思想的浸洇,它們在我們的頭腦中是經常打架的。

所以,學習國外的先進管理思想,管理製度並沒有什麼難的,重要的是人們的思想要跟上製度的變遷,要使製度和人們的思想意識充分地協調一致,克服路徑依賴的阻力,這才是一件真正艱難的裏程。

比如我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是於國於民都非常有利的事情,國家的高層領導對此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努力,為此我們對過去的一些製度、法規、文件都進行了改變,取消了很多需要政府審批的權限,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適應國際慣例的要求,適應世界貿易組織的遊戲規則。但是,受“路徑依賴”現象的影響,仍然有很多組織、個人不願意接受這種變化,因為他們的權力受到了削弱,權力的削弱就必然相應地造成利益的喪失。

所以,轉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克服路徑依賴的阻力,使我們改革的列車在市場經濟的大道上高速度行駛,我們可能還要做很多的努力。

改革就像一股強大的洪流,任何阻攔的力量都必然要被衝垮,何況一段過去的老路呢?雖然有一些既得利益者還習慣走過去的老路,還以來過去的老路,但是畢竟這種路是越來越少了。一條嶄新的,通往幸福的坦途、高速路、綠色通道正在一點點代替過去的老路。

青山擋不住,畢竟東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