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富後的青年第一個想到的是老華僑,他準備了一隻信封,裏麵是一套當地最高檔別墅的鑰匙。當他把信封交到老華僑手裏的時候,老華僑搖搖頭:“我隻是給你買了44天的報紙,為什麼值得你送這樣的大禮呢?”青年說:“那44份晚報,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珍貴的幫助和關懷,就憑你的愛心,你有資格得到它。”老華僑依然搖搖頭:“謝謝你的好意,我已經習慣了現在的生活,不想去住那種地方。真正值得你報答的,也不是我,而是幫助你的這個社會呀。”
這位青年,就是後來被譽為“情義商人”的李曉華,他成了中國最有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之一。
在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都是與別人發生著聯係的。所以,不管我們在做什麼事情,在經曆著怎樣的挫折,我們總是能夠從別人那裏得到一些溫暖和啟示。
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很多為國爭光了的運動健兒們都紛紛表示,自己的成績並不是一個人的,而是整個團隊的。如果沒有團隊之間的合作,如果沒有教練及其他人共同的努力,自己是沒有辦法取得這樣的成績的。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裏,都會留下別人的痕跡。在取得了成績以後,不要忘了那些曾經給予過我們幫助的人,就好像文中的那個老華僑說的那樣,不要忘了回報這個社會。
而沒有取得成績的人,那些還在痛苦中掙紮的人,也不要悲觀和失望。因為你不是一個人在奮鬥,你的身邊還有很多關心你的人,愛護你的人,他們每個人都希望你能夠鼓起勇氣,去戰勝生活中的困難,而不希望看到你痛苦失落、自暴自棄的模樣。
在遭受磨難的時候,不要以為自己隻是一個人,所以那麼輕易地就選擇了放棄自己的希望和生命。破產算什麼?失業算什麼?離婚算什麼?身體不好算什麼?隻要我們感受到身邊的愛和溫暖,那麼就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夠戰勝的。
敞開心窗,沐浴群體陽光
每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挫折,這些挫折常常會引起個人的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最後隻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環境,降低挫折感。他們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裏,不與他人來往。所以,通常情況下,他們都會感到很孤獨,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
很多人認為自閉的現象多數都發生在年輕人的身上,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自我封閉的心理現象在各個年齡層次都可能產生。兒童有電視幽閉症,青少年有因羞澀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懼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厭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閉心態。這些人通常都表現為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有了心事,他們會寫日記、撰文詠詩,或者選擇其他的排解方式。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是在自己的世界裏進行的。
自我封閉行為之所以會產生,往往都與生活中所遭遇的挫折有關。有些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挫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變得不可接受,於是才選擇廝守在自己的世界裏。但是人畢竟是社會性動物,難免會與別人發生這樣或者那樣的聯係,所以如果一直封閉自己,必定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有一個叫張默的年輕人,自從參加一位朋友的生日宴會後,就突然感到莫名的恐懼,不敢外出見人,終致無法正常上班,而閑在家裏。家人也為此整日愁眉不展,後來在朋友的百般追問下他才道出了原因,他對朋友說:
“兩年前我與一位長得挺帥的同事一同去赴一位朋友的生日宴會,都是同行,但他更受朋友們的歡迎,不少人爭著和他聊天,像眾星捧月似的,搭理我的人卻很少。於是頓感心中不安,中途退席回家。從此,不時感到惶恐不安,老覺得我不如別人而感到害怕。開始還隻是怕和他在一起,後來連見到他也害怕,整天擔心他會突然出現在自己麵前。不久,就連和客戶會麵都讓我感到害怕。這種情況已有一年多了。不知道這種狀況還能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