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把悲傷留給上帝? (2)(1 / 3)

然而有一天,她讀到一篇文章,使她從消沉中振作起來,使她有勇氣繼續活下去。她永遠感激那篇文章裏那一句令人振奮的話:“對一個聰明人來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她用打字機把這句話打下來,貼在她的車子前麵的擋風玻璃上,這樣,在她開車的時候,每一分鍾都能看見這句話。她發現每次隻活一天並不困難,她學會忘記過去,每天早上都對自己說:“今天又是一個新的生命。”

她成功地克服了對孤寂的恐懼和她對需要的恐懼。她現在很快活,也還算成功,並對生命抱著熱忱和愛。她現在知道,不論在生活上碰到什麼事情,都不要害怕;她現在知道,不必怕未來;她現在知道,每次隻要活一天——而“對一個聰明人來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碰到極令人興奮的事情,也同樣會碰到令人消極的、悲觀的事情,這本來應屬正常。如果我們的思維總是圍著那些不如意的事情轉動的話,也就相當於往下看,那麼,終究會摔下去的。因此,我們應盡量做到腦海想的、眼睛看的,以及口中說的都應該是光明的、樂觀的、積極的,相信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發揚往上看的精神才能在我們的事業中獲得成功。

別讓心靈遭遇落葉的季節

20世紀的女作家張愛玲的一生完整地注釋了悲觀給人帶來的負麵影響是多麼巨大。

張愛玲一生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族小姐,卻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憫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卻在實際生活中顯得冷漠寡情;她在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所以有人說:“隻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這種生活態度的確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和理解的,但用現代心理學的眼光看,其實張愛玲的這種生活態度源於她始終抱著一種悲觀的心態活在人間,這種悲觀的心態讓她無法真正地融入生活,因此她總在兩種生活狀態裏不停地左右徘徊。

張愛玲悲觀蒼涼的色調,深深地沉積在她的作品中,使其作品產生了巨大而獨特的藝術魅力。但無論作家用怎樣流利俊俏的文字,寫出怎樣可笑或傳奇的故事,終不免露出悲音。那種滲透著個人身世之感的悲劇意識,使她能與時代生活中的悲劇氛圍相通,從而在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上臻於深廣。

張愛玲所擁有的深刻的悲劇意識,並沒有把她引向西方現代派文學那種對人生徹底絕望的境界。個人氣質和文化底蘊最終決定了她隻能回到傳統文化的意境,且不免自傷自戀,因此在生活中,她時而在世俗的喧囂中沉浸,時而又陷入極度的寂寞中,最後孤老死去。

張愛玲的悲劇人生讓我們看到了悲觀對一個人的戕害是多麼慘重。現實生活中,不止文豪有這樣的悲觀情緒,平常的人也會經曆這樣的心情。

有一位年老的父親,他有兩個兒子,他們都很可愛。在聖誕節來臨前,父親分別送給他們完全不同的禮物,在夜裏悄悄把這些禮物掛在了聖誕樹上。第二天早晨,哥哥和弟弟都早早地起來了,想看看聖誕老人給自己的是什麼禮物。哥哥的聖誕樹上禮物很多,有一把氣槍,有一輛嶄新的自行車,還有一個足球。哥哥把自己的禮物一件一件地取下來,卻並不高興,反而憂心忡忡。

父親問他:“是禮物不好嗎?”哥哥拿起氣槍說:“看吧,這支氣槍我如果拿出去玩,沒準會把鄰居的窗戶打碎,那樣一定會招來一頓責罵。還有,這輛自行車,我騎出去倒是高興,但說不定會撞到樹幹上,把自己摔傷。而這個足球,我總是會把它踢爆的。”父親聽完後沒有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