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膽武略官場楷模——曾國藩1(1 / 3)

文膽武略官場楷模——曾國藩1

文膽武略官場楷模

——曾國藩

點評:

曾國藩,清代名相,也是個官精。他步入仕途後,曾十年七遷,連躍十級,37歲就當上了二品京官。曾國藩奉行“立言、立功、立德”,三者他都做得很好。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傳。立功,他換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則。因此,他頭上除了“一品侯”的頭銜之外,還有“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相”。“近代史之父”諸等譽稱。

曾國藩一生是極其成功的,名譽地位,別人所有,他皆有,別人沒有的,他也有。他成了毛澤東惟獨佩服的人物,成了蔣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師形象。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他那變化無窮的謀略智慧,他那獨特的修身之道,他那行之有效的權術哲學,他那居官不敗的當官真經,他那一眼見底的觀人秘訣,無不令人拍案叫絕,相信了解曾國藩一生經曆,定會使你受益無窮!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於1811年11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一個名叫白楊坪的偏僻的小山村裏。這個村子坐落在湘鄉、衡陽兩縣之間的高嵋山下,離湘鄉縣城一百二十裏(今屬雙峰縣)。白楊坪一帶是丘陵山區,山青水綠,林茂竹長,風景十分秀麗,隻是消息閉塞,文化相當落後。曾國藩在一首詩中說,“恨我不學山中人,少小從耕拾束薪”,“世事癡聾百不識,笑置詩書如埃塵”。就是追述他幼時生活的環境。

曾氏祖籍衡陽,清初遷於湘鄉縣荷塘鄉大界裏,1808年他的祖父又把家遷到白楊坪。

曾國藩的祖父名玉屏,字星岡。父親名麟書,字竹亭。曾鱗書兄弟三人,排行居長,老二早殤,老三曾駐雲無男,以兄子曾國華為繼子。曾國潘一姊、三妹、四弟,共兄弟姊妹九人。曾國藩在兄弟五人中排行居長,二弟曾國潢字澄侯,稱老四;三弟曾國華字溫甫,稱老六;四弟曾國荃字沅甫,稱老九;五弟曾國謀字季洪,後改名曾貞乾,字事恒。曾國藩最小的妹妹早天,實際上隻有兄弟姊妹人人,以曾國葆最小,曾國藩稱其為季弟。

曾國藩對他祖父很崇拜,他認為曾玉屏的威儀、言論雄偉非常,他與曾國荃雖然位至督撫,但其威重智略遠不如曾玉屏,隻是由於沒有機會,才使他祖父終老山林,而未能一展其誌。曾國藩說,他祖父經常教訓自己的子孫,“君子在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囂”。還說,他祖父教人,“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這些話都成為曾國藩做人的格言。可以說,曾玉屏的言談笑貌、一舉一動,無不對年輕的曾國藩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其經營產業的樣思力行、訓斥曾群書時的專橫剛愎,以及父祖兩代功名心之急切,都深深地印在曾國藩年輕的心靈上,不僅成為他當時發憤攻讀。追逐名位的動力,而巨成為他後來政治生涯中堅忍精神和頑強意誌的思想淵源,他後來常說的所謂“挺經”,主要就是從他祖父那裏來的。

曾國藩六歲上學,七歲起開始在他父親執教的家塾中學習。曾麟書是個忠於封建禮教的教書先生,經常向兒子灌輸封建思想,並對他實行嚴格的監督和訓練。這個時期,曾國藩除讀《四書入流經》外,還讀《史記》、《文選》等其他書籍。曾國藩自幼聰明,勤奮好學,在少年時期已小有才名。相傳十四歲那年,他父親的好友歐陽凝祉(號滄溟)到家塾中訪友,看到曾國藩的詩文,大加讚賞。曾麟書亦有意賣弄一下兒子的才學,便請命題試之。曾國藩即席賦詩一首,歐陽一見大喜,認為前程無量,遂將自己的女兒許與曾國藩為妻,此即曾國藩的正妻歐陽氏。

曾國藩跟著他父親學習了十餘年,自二十歲那年起開始到外地上學。先是求學於衡陽唐氏家塾和湘鄉漣濱書院,1833年考中秀才後,又人湖南的最高學府——長沙嶽麓書院學習。當時嶽麓書院的山長是歐陽厚鈞。歐陽厚鈞字福田,號坦齋,1799年進士,曾任郎中、禦史等官,年逾四十而以母老告歸,主講嶽麓書院前後達二十七年,弟子著名者有三千人。正是在這裏,曾國藩開始比較係統地接受封建思想教育和湖南學風的熏陶,對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838年的一天,會試的錄取名單在北京發榜了。榜前人來人往,熱鬧了一整天,直到天黑之後,這裏才漸漸安靜下來。這時,突然有一輛人力車飛快地跑來,停在發榜外,從車上下來一個ZO多歲的男青年,他左右望了望,見沒人,就搞下人力車上的車燈,緊張地走到榜前查找自己的名字,當他看到“曾子城”三個字的時候,才深深地吐了一口氣,嘴角露出一絲得意的微笑,隨後他便登車而去!

這個男青年就是曾國藩。他這已是第二次人都會試,在兩次落弟之後,這次他總算榜上有名,考中了第三十八名貢士。

清朝會試三年一次,考中為貢士,貢士經過殿試取得進士出身,仍需再進行一次殿試,特派大臣閱卷,是為朝考。朝考等於殿試的複試,然後才論成績授予官職。所以,曾國藩回旅館後,便緊張地為殿試、朝考作準備,結果殿試取三甲篇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按慣例,三甲進士多不能人翰林,這使銳意功名的曾國藩感到很不如意,得知消息後,他竟“即日買車欲歸”。經翰林院編修勞崇光勸慰,“堅留不已”,並答應為他幫忙,曾國藩才留下參加朝考。結果他考列一等第三名。這次考試的正總裁為大學士穆彰阿,曾國藩“二人’,遂與之有了“師生之宜”,會試期間,曾國藩還有意前去拜見穆彰阿,表示依附之意。因此,他得到了穆彰阿的器重和賞識,所以他雖考了第三名,卻被撥置第二名,並被選人翰林院的庶常館深造,當了庶吉士。曾國藩這名,還是他的老師,穆彰阿給他起的。穆彰阿嫌他原來的名字太“鄙俗”,令其改名國藩。意思是讓他做一個藩屏封建國家的忠臣。

有了穆彰阿的關照,此後。曾國藩在仕途上的發展更加一帆風順。他1838年中進士後,1840年授翰林院檢討。1843年大考翰詹,穆彰阿任總考官,交卷之後,穆彰阿便問曾國藩索取應試詩賦,曾國藩隨即回住處謄清,親自送往穆宅。這次拜訪之後,曾國藩提升的速度更是驚人,幾乎是年年升遷,歲歲加銜。1847年,曾國藩就超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就連曾國藩自己都感到事出意外。1849年,曾國藩又升授禮部右傳郎,並於此後4年之中遍兼兵、工、刑、吏部各傳郎。他十年七遷,連躍10級,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而對於生長深山、出身“寒門”的曾國藩來說,真可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曾國藩是在科舉道路上一步步爬上官位的。1840年以前,他主要用心於製藝八股,他用這塊敲門磚,敲叩科舉之門。在叩開科舉大門以後的12年中,他便潛心探究以前隻知皮毛的道學,從韓愈、周敦頤、朱烹、到陸象山、王陽明的思想,他都—一探究。

後來,曾國落治理學也不再限於閱讀程朱的著作,而是追溯而上,尊奉孔、孟、周(敦頤)、張(載)為儒學正統將程朱理;學和許鄭漢學一概歸之於不無偏頗的支流旁係,表現出他在學術上獨樹一幟、自成一家的思想。

他所尊從的理學,是維護封建專製統治的思想,而他這個道學家在實踐上也極力維護封建專製統治,取得了極高的政治地位,他這個講道學的人因而成了清朝統治集團的極端重要的人物。清朝統治者需要這樣的人來維護統治,士大夫們也認為應以他為榜樣去獵取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