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培植起一個忠心耿耿的政治集團,馮太後的臨朝專政取得了成功,所謂‘事無巨細,一稟於太後,太後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殺戮賞罰,決之俄頃,多有不關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動內外’。而尤為令人稱道之處在於,馮太後運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鋼鐵般的手腕,縱橫捭闔,排除幹擾,對北魏的政治、經濟和風俗習慣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太和,是孝文帝的年號。曆史上把這一時期的一係列改革稱為‘太和改製’。由於舊史的記載,人們往往在習慣上把這一功勞歸於孝文帝,甚至徑直稱為‘孝文帝改革’,而忽視了馮太後的實際作用。
其實,在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之前,馮太後一直臨朝聽政,作為北魏的實際執政者,她是‘太和改製’真正的主持人。翻開史籍,馮太後勇於改革的蓬勃英姿便會展現在後世讀者麵前。這一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及其深遠的曆史影響,正說明馮太後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
馮太後采取了許多重大改革措施,對於促進北魏由鮮卑族落後的生產方式向漢族先進的封建生產方式的過渡,即封建化起到了推動作用。此外,為了使鮮卑族逐漸適應漢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禮儀製度,馮太後大興教育,尊崇儒法,禁斷卜筮、讖緯之學,從而開始了鮮卑族的漢化過程。這一點,又為後來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大規模的漢化措施打下了基礎,清除了障礙。
公元490年即太和十四年九月,四十九歲的馮太後死於平城皇宮的太和殿,諡號文明太皇太後。她臨終時,曾降遺旨,並書之金冊,安排了自己的後事。遺旨說:她死後,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製,務行儉約,其幽房設施、棺槨修造,不必勞費。陵內不設明器,至於素帳、縵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
馮太後的死,使孝文帝痛不欲生,五日內他滴水未進,毀慕哀悼。對太後的陵墓規格,盡管高閭、遊明根等鴻儒重臣多方要求按太後金冊遺旨辦,孝文帝仍堅持將墳陵拓寬六十步,實際上這是對國君的葬禮規格。
當年十月,馮太後被安葬在自己生前選定的墓地——方山永固陵(今山西大同北),沒有和文成帝合葬。孝文帝為了表達自己的孝謹,在永固陵東北約一裏處,為自己營造了壽宮,準備死後也埋葬在這裏,永伴撫養自己成長的祖母太皇太後,以體慰她陰間的孤獨。後孝文帝遷都洛陽,全麵實行漢化——這使“太和改製”再奏高歌,將洛陽瀍水以西的北邙阪作了皇家的陵寢之地,方山虛宮後來僅號為‘萬年堂’。
馮太後一生的豐功偉績,奠定了其在史上的‘千古一後’的地位。她推行的‘太和改製’,為促進民族大融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也為後來的隋唐天下一統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