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太後教誨獻文帝,眼前因為情況特殊,決不能殺賈秀,以防乙渾起疑,直接逼反了乙渾。但賈秀多謀,乙渾之策常出於賈秀,故賈秀又不得不得。
獻文帝左右為難,馮太後意味深長地告訴獻文帝,如賈秀殺不得,不妨引為已用。若賈秀背叛乙渾,則雙方實力此長彼消,皇帝的勝算又多了一籌。
獻文帝對太後之言將信將疑,他認為賈秀和乙渾沆瀣一氣,怎麼可能把賈秀收為皇帝所用呢?
馮太後告訴獻文帝,言賈秀依附乙渾,隻不過是看乙渾勢大,欲借助乙渾來達到自己高升的目的。乙渾欲反,賈秀助之,也隻是為了一已權欲之私。若乙渾謀反成功,依賈秀之功必為丞相之職。
然乙渾即使為帝,他必疑賈秀也因權大而懼怕賈秀仿效他,反過來對他也構成威脅,故乙渾必然也會防著賈秀一手。
馮太後看出了賈秀和乙渾間雖然狼狽為奸,沆瀣一氣,但各有所需,隻是因為皇帝和太後在,所以在同一個目標下,各自的防範之心才沒表露出來。馮太後要小皇帝好好想想,如何利用賈秀和乙渾內心的矛盾,來離間兩人,收買賈秀,對付乙渾。
乙渾哪有馮太後這麼睿智的眼光?他見獻文帝如此安排,雖然金殿之上心中有所不快,可退朝回府之後,細思之下,卻不禁大為高興。
賈秀則大不一樣,他已經認定,以乙渾之權勢,太後又懿旨言小皇帝雖然親政,可並無治國經驗,凡事皆由乙渾作主,小皇帝根本不可能拒絕乙渾的奏章。
賈秀本也認定,乙渾已為丞相之職,自古以來,凡任丞相事者,皆不可兼任三公。他認為,就算乙渾不保薦自己為太尉,皇帝和太後也可能要按祖製,奪其太尉之職,最有可能由皇帝和太後信任的中書令高允擔任。
若高允擔任太尉,則太尉、司徒、司空皆為忠於太後與皇帝之人,按漢、晉製,丞相雖然位高於三公,然三公卻分管天下之事,三公齊心,權力不輸丞相。故賈秀才向乙渾提議,由自己來提任太尉之職,以防對手實力增加。
他沒料到,非但自己沒能當上太尉,中書令高允也沒當上太尉,故賈秀心疑,皇帝既然親政,雖然大事俱決於乙渾,但乙渾既任丞相又任太尉,這不合禮製之事,必定要改。而今居然毫無變化,太尉之職,竟然仍是由乙渾擔任。
賈秀想到,這必是乙渾以勢欺壓小皇帝,而小皇帝在無奈之下,不得不當著百官麵宣布,太尉之職仍由乙渾兼任。賈秀認定,這必是乙渾不肯放權,故而假借皇帝之口搪塞自己。
賈秀心中鬱悶,雖然自己被提為吏部尚書,可掌實權的殿中尚書之職卻交給了名不見經傳的拓跋丕,而李奕竟然仍居其位。
賈秀疑這是乙渾怕自己盡掌禁衛兵權,日後難以駕馭,故意而為之,故而心中對乙渾漸生不滿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