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渾聞得賈秀之言,半晌不語。前後思之,果覺賈秀之言,皆在情理之中。乙渾心驚,趕緊請教道:“賈大人,吾乃粗野之人,不知權謀之術,望賈大人不吝賜教,乙渾必有重報!”
賈秀笑笑,獻三策於乙渾。賈秀讓乙渾趁 太後養傷,皇帝年幼居喪期間攫取大權以鞏固自己勢力,即使大後複出、臨朝聽政或皇帝親政,乙渾勢成,恐怕太後與皇帝也輕易奈何不得而得自保。
乙渾是車騎大將軍,北魏沿襲的是漢與晉的製度,地位最高的是驃騎大將軍,其次就是車騎大將軍。而這時驃騎大將軍是空缺的,乙渾又領全國之兵平定三王之亂,兵權盡握在手。乙渾要做的,就是控製、收攏朝廷之中的重臣為已所用。
賈秀所獻之計,第一策正是要乙渾殺了一些不服乙渾的官員,則“百官震恐,計無所出”,而對乙渾心生畏懼,不敢再起對抗之心。
第二策便是誅殺大臣必須在宮禁之中,不能擅自以乙渾之名殺,而是要借皇帝與太後之命來殺官員,最好用的辦法就是是矯詔。誰敢懷疑乙渾驕詔?誰疑殺誰,直到百官攝服。
賈秀所獻,最厲害的便是第三策。他建議乙渾隔絕內外,使得不服乙渾之人,見不到太後與皇帝的麵,再矯詔殺之;而太後與皇帝即使對乙渾開始有所防範,那時乙渾大勢已成,太後與皇帝見不到群臣之麵,自也無法培植自己的勢力以對抗乙渾。
古代禮製,父親死了後,長子要守孝三年;在朝廷做官,再大,也會批準丁憂三年。皇帝不會這麼長,因為皇帝得理朝。賈秀建議讓乙渾借口,以皇帝要安心居喪為由,使得皇帝不上朝,百官有事,要奏報皇上,都得經過他。不利的東西過濾掉。皇上的旨意,通過他來傳達,真假弄不清。外廷的事,自己辦好。這樣,皇帝對外邊的事一無所知,百官也見不著皇帝。
乙渾大喜,拜謝賈秀,采納其策。賈秀陰陰地道:“太尉,誅殺異已之臣,該從何人下手,太尉可知否?”
乙渾笑道:“今有賈大人為吾軍師,乙渾安敢有不信任之理?但賈大人所獻之策,本太尉皆許之!”
賈秀道:“太尉,賈秀以為,初始不宜動朝中地位高上之臣,若誅重臣,恐立時引太後與皇上警覺,其事難辦也!也不宜殺位卑之官,殺之亦無震恐百官之效果。太尉可記得,尚書楊保平、平陽公賈愛仁、南陽公張天度三人於朝堂之上,公然羞辱太尉,駁回太尉所擬人事任用名單一事乎?”
乙渾疑惑地道:“此三人極為可恨,若在軍前,早為乙渾所殺。然賈大人當日言我,不以這三人為意,反而奏報皇帝與太後,重用這三人,任其為修造雲崗石窟之監事。賈大人先前勸我以德報怨,何以今日又反勸我先殺此三人?”
賈秀笑道:“太尉大人有所不知,此三人雖然位不及三公,卻為我大魏老臣,分得尚書、郡王之位,亦可謂朝之重臣。三人駁太尉之言時,太尉剛列三公之首,尚無根基,況司徒劉尼與司空和其奴亦對太尉存有戒心,表態支持此三人。我大魏律法,不設丞相,隻立三公。三公互相製約,實為帝王平衡權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