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要修建更壯麗的宮殿,應該放慢速度,不可倉促而行。采集材料搬運土石的雜役就要兩萬人,加之老小供餉,怎麼麼著也得四萬人,半年建完。古人說得好:‘一夫不耕,或受其饑;一婦不織,或受其寒。’況且發動好幾萬人,損失可謂巨大。希望陛下與太後娘娘仔細思量,臣高允以為平原王此言不妥!”
獻文帝拓跋弘聽後甚為不悅,朝臣亦議論紛紛。可大家心中明白,文成帝托孤之時,已把朝政大事的決定權授予給了馮太後。於是,文武百官齊齊把目光對準了馮太後。
馮太後本也有意興建宮殿,初聞高允之言,也甚為不悅。然她仔細一想,忽然心中開心了起來。
馮太後暗思,高允為一小小的著作郎,卻敢對位高權重的平原王陸麗提出不同意見,可見此人果然如先帝所言,忠直之臣,可以重用。
馮媛深深懂得帝王的平衡之術,隴西王源賀、平原王陸麗皆為朝中重臣,又是擁立文成帝即位的有功之臣,論資曆、功績,朝中無人可與這兩人相提並論。
雖然這兩人對朝廷忠心耿耿,可馮媛深知功高震主之理,急欲以平衡之術製之。朝臣之中,見識能力在此二人之上者,唯有高允,隻是他地位低下,無力與二王相爭。
馮媛緩緩而道:“君主與父親是一樣的,父親有了錯誤,做兒子的怎能不當麵指出呢?你們啊,應該學學高允,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皇上有了錯誤,他常能正麵直言,即使是皇上不愛聽的話,他也敢侃侃而談,絕不避就。你們這些臣子,都為皇上所倚重,從來聽不到一句正經話,隻順著皇上的意思吹捧,乘著皇上高興的時候求官乞職。”
“說得不好聽點,你們每天的工作不過是在皇上身邊站站而已,如此都能做到王公,而高允呢,他用寫史的筆匡扶社稷,才不過是個著作郎,你們難道不覺得自愧嗎?”
眾臣慚愧而拜,平原王陸麗也頓感無趣,心中慍怒。馮媛即傳旨,當即封高允為中書令。
在那個時代,北魏還是實行百官無祿製的。一般官吏有家產的還好辦,否則就必須另找謀生手段,才能養家糊口,這也是北魏初期官吏多貪的原因之一(其實即使是高俸祿,高待遇,又何嚐不是貪者居多呢)。
高允家裏窮,所以一直讓自己的兒子們上山砍柴,用以自給。
見高允被馮太後封為中書令,受過高允之辱的平原王陸麗心中忖道:“高允一貫清貧,如今得太後恩寵,封為中書令,必以權謀私,以富其家。我何不設計令高允形象大敗,而雪我受其辱呢?”
這日上朝,平原王陸麗故意奏道:“皇上、太後,臣知中書令高允素以廉潔聞於天下。今高允雖然深蒙陛下寵待,但他家境貧寒,妻子兒女仍無以為生,請皇上、太後賜高允田產以維持其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