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立嗣殺母(2 / 2)

這非常奇怪,和曆朝曆代後宮之人,母以子為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對立。這一切,都要追溯到漢武帝時傳下的一條習俗。

漢武帝劉徹在暮年時定下了一條極其殘酷的製度,那就是立太子必殺其母。在他立太子時,就下令賜死勾弋夫人。

漢武帝擔心自己百年之後,兒子登基,兒子生母成了皇太後。由於皇帝年幼,而太後正當青春活力,他生怕太後幹政,重用外戚,形成後黨。

如果後黨成立,就會與老劉家的帝黨形成兩股勢力,這樣的話,就會影響老劉家的政權鞏固。帝後之爭,為曆朝大患。為了防止出現這種外戚專權,後黨獨大的局麵,漢武帝立下規矩,就是今後世代隻要立太子,太子之母必須賜死。

整個漢朝執行‘立太子殺其母’這種殘酷的製度,即使到了北魏時期,北魏立國的第一個皇帝,道武帝就依這個行使,賜死了太子母親拓跋嗣的母親。道武帝立下的規矩,後世繼承大魏皇權的子孫誰敢不遵?

古人壽命短,因此成熟得也早,結婚更早,男子通常在十四五歲時便結婚生子。道武帝倒也算是‘晚婚’了,直到二十一歲方才生下皇子

道武帝一生共有九個皇子,七個長大了,最疼愛的就是長子拓跋嗣。道武帝晚年立拓跋嗣為太子,同時決定賜死拓跋嗣的母親劉夫人。

拓跋嗣很難過,跪求父皇免他母親一死。道武帝就跟兒子解釋,為了防止太後幹政,外戚專權,為江山長久之計,漢武帝當年這樣做,他也必須這樣做。

拓跋嗣自小就極為孝順,對母親感情極深,聽了後放聲大哭,結果惹得道武帝大怒。

太子回到東宮後,日夜悲戚。道武帝聞聽大怒,命太監召太子前來訓話。東宮的大臣幕僚紛紛勸告太子,別在皇上憤怒之時見君為母求情。

幕僚勸告太子,說現在皇上正大怒,“孝子事父,小杖則受,大杖避之。”如果大棒子打,不是傷或就是死,聰明之人就得遠遠躲開。現在皇上盛怒之下召見太子,太子恐有不測,就得避開。

幕僚言下之意,皇上現在有七個兒子,,廢掉一個太子,還有六個兒子可立太子呢!不如暫時躲避一下。等皇上氣消了,再回宮來。

有的大臣還指出,如果現在去,如果遭遇不測,非但自己把性命搭上,還將“陷帝於不義”。孟子說一生有三不孝,其一是陷親於不義。現在太子進宮,如果皇上盛怒,賜死你,將來載入史書,後人怎麼評價皇上?所以不能去。

拓跋嗣計議再三,聽從了幕僚的建議。於是找了個借口,代天子狩獵天下,趁機逃出了京師。後來一直等到道武帝龍馭賓天,這才回到京師,繼承了皇位,成為北魏曆史上第二任皇帝-----明元帝。

因此,當馮媛得知自己懷有龍胎時,不禁花容失色。她決計悄悄打掉龍胎,再設法在其他娘娘生下皇子後,立為太子,那文成帝必按祖製殺掉太子生身之母。到那時,馮媛再使計成為皇後,爭得撫養太子的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