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帝震怒,下令宿衛禦林軍綁了高允。太子拓跋晃再三求情,太武帝方才赦免了高允。太武帝對太子拓跋晃道:“罷了,隻滅崔浩五族,秘書府其餘官吏僅殺其身,不滅其族。如果沒有高允招惹我,那得多死數千人。高允,為我大魏之賢臣,用心良苦啊,願以一死而換我不誅滅眾官吏五族。”
太子拓跋晃大悟,喜而讚道:“高太傅果然國之棟梁,父皇聽從高允之言,隻誅崔浩五族,對其他官吏隻殺已身而不滅門。天下臣民無不讚歎父皇賞罰分明,且胸懷仁厚之心。”
告辭太武帝回到東宮後,拓跋晃心中仍有餘悸,命小黃門召高允至東宮問話。
拓跋晃責備高允道:“高太傅,聰明之人,為人應當把握時機。父皇已經赦免了你,這是你大幸,可你竟然不知見好就收,你那麼高的學識又有什麼益處?這未免太迂腐了!在那種時候,我從旁點撥你,還不斷在皇上麵前為你求情。可你為什麼不順著點,讓皇上那樣動怒?現在我每每想起來,還心有餘悸。”
高允謙恭地答道:“臣謝太子殿下救命之恩!為臣本是東野一介平凡書生,本來就無做官的打算。逢朝廷休明之期,應朝廷選士之舉,為官鳳池,參撰麟閣,屍素官榮,妨賢已久。大凡史書,都是帝王的實錄,是將來的寶鑒,通過史書,今人可以觀往,後人可以知今。所以言行舉動,無不備載,所以人君應該謹慎從事。”
“然而崔浩世受特殊恩遇,榮耀當時,他卻辜負聖恩,自招毀滅。就崔浩的行跡,也時有可論之言。崔浩以蓬蒿之才,負朝廷棟梁之托,在朝廷無可稱讚的節操,在私下裏也無可稱道,私欲淹沒了他的公正廉潔,愛憎之情障蔽了他公理之心,這是崔浩的罪責。”
“至於書寫朝廷起居的事情,說國家得失的事實,這也是史書筆法的大體模式,沒有什麼違背。但為臣與崔浩其實是同參一事,死生榮辱,義無獨顧。能有今天,實在是多虧殿下仁慈廣大,違心苟免,不是為臣當初本意。”
拓跋晃麵容改觀,稱歎不已,暗暗決定日後自己登基,當拜高允為相,重用之。
高允正欲退出太子府時,馮媛早已在門口等候多時。見高允擦汗而出,馮媛淺笑道:“高太傅請留步!”
高允見是馮媛,不禁臉露喜色道:“馮姑娘小小年齡,足知多謀,不輸須眉。高允多謝馮姑娘賜教險中求勝之策!”
馮媛掩口笑道:“高太傅,為秘書府眾官吏求情而頂撞皇上,這可不是我的意思,太傅為何要如此?險些功敗垂成!”
高允見四下無人,低聲道:“多謝馮姑娘以遼東公翟黑子之事點撥於我,這才能讓高允在太武帝前賭忠誠而免殺身之禍!太武帝既已赦免我,說明他已經徹底信任我。我為眾官吏求不獲滅門之罪,是觀皇上臉色,知其也不願大開殺戒。我頂撞皇上,實質是給皇上一個台階,同時更是在皇上麵前顯示了我的耿直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