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的拓跋濬才十一歲,雖然聰穎過人,可他深知宮闈中皇權爭鬥的可怕,不知太武帝要他處理戰俘是什麼意思,猶豫不決。
九歲的馮媛陪伴在拓跋濬的身邊,低聲告拓跋濬道:“殿下,皇爺爺器重於你,這是想借戰俘處理一下,觀你治國韜略。殿下不必猶豫,即令邊將當場釋放戰俘,盡顯王者之氣,又不失仁厚之心,皇爺爺必喜。”
自小和馮媛一起長大的拓跋濬對馮媛自是深信不疑,當即以王者口氣命令邊將釋放俘虜,因而深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器重。太武帝從此事看出皇孫拓跋濬資質異於常人,久後即位必是治國明君,因此每有大政,常讓拓跋濬參決可否,開始參於政治決策。
一日,邊關傳來緊急軍情。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柔然首領吐駕真可汗率領精騎二十萬進犯北魏,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命高涼王拓跋那、略陽王拓跋竭兒、拓跋丕兵分三路迎接柔然進犯之敵,自己則帶著司徒崔浩取中路直逼柔然大軍。
太武帝禦駕親征,直達鹿渾穀。這時,太武帝才發現情況不妙,三路大軍都沒按時到達,親率的中路大軍已經陷入了柔然大軍的重圍之中。
隨駕群臣驚慌失措,紛紛跪求太武帝立即率兵突破重圍,退回中原。崔浩力斥群臣,進諫太武帝道:“萬歲,依臣愚見,此時切不可撤退,反而應該迎麵給予柔然沉重一擊。”
“敵強我弱,我軍陷入敵人重圍之中。若我軍撤退,則敵必蜂擁而上,我軍必大敗;若萬歲奮天威,直衝吐賀真大營,則敵必慌亂。”
“見我軍陷入重圍,不亂而神勇,敵必疑心我軍外圍有重兵策應,不敢輕動,必分兵把守。如此,萬歲率我威武之師,直殺吐賀真大帳,敵必疑而亂。柔然為遊牧民族,其作戰特點是,勝則猛,敗則亂。隻要吐賀真中軍一亂,則敵皆不足懼,萬歲必大破柔然鐵騎,生擒吐賀真!”
太武帝拓跋燾聞言大喜,正欲發號進兵,司徒崔浩又囑咐道:“萬歲,破敵之後,不必疑他,宜奮勇追擊,全殲殘敵,則北方安定!”
群臣皆大驚失色,痛罵崔浩誤國,欲陷太武帝於不利境地。太武帝不為所動,聽從崔浩之計,親冒矢石、披堅執銳,果然如崔浩所料,柔然鐵騎潰不成軍。
吐賀真不得不向太武帝求和,提出和親,許諾不再侵犯中原。太武帝因擔心自己雖然大勝,卻因為是孤軍深入,害怕柔然有大軍埋伏,不敢再依崔浩之計,全殲殘敵,宣布得勝班師回朝。
太武帝回朝後,守邊將士來報,大軍班師之時,吐賀真身邊已經無兵可用。太武帝懊悔不已,謂群臣道:“若聽崔浩之言,此刻已然生擒吐賀真,一戰而定北方!”
自此,太武帝對崔浩更是信任有加,朝內大事,皆聽崔浩之言。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崔浩權傾朝內外,正風光得意之時,他哪料到後宮中才九歲的馮媛已經盯上了自己,欲報崔浩奏報太武帝言馮邈投敵,馮郎、馮崇兄弟意圖謀反而滿門抄斬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