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中信用證結算的風險分析與風險防範
經濟縱橫
作者:付立新
[摘 要] 全球經濟的發展使跟單信用證成為國際貿易中普遍的結算方式,跟單信用證項下涉及出口商、進口商、開證行等多方當事人,其過程中各方當事人麵臨不同的危險,跟單信用證相對於其他支付方式的優點顯而易見,但是其自身的特點也存在弱點。隨著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為更好地與國際市場接軌,文章結合國際商會“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6OO)及我國有關法律針對跟單信用證風險發生的原因,從主觀原因以及客觀原因兩方麵進行討論,且分別探討了國際貿易中出口商、進口商、銀行在跟單信用證業務中所麵臨的風險及應采取的防範對策以及法律上的應對之策,對保證國際貿易的正常進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貿易;信用證;風險;欺詐;風險防範
[作者簡介] 付立新,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2013級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法,重慶,401120
[中圖分類號] F8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4)04-0008-0004
作為一種國際貿易中普遍使用的貨款結算方式,跟單信用證隨著貿易的發展越來越展現了其重要作用。信用證支付方式為進出口雙方提供資金融通的便利,為出口商與進口商之間的交易提供了信用的橋梁。隨著信用證欺詐現象在貿易中屢屢出現,信用證結算的風險分析與風險防範顯得愈發重要。
一、信用證結算風險產生的原因
信用證結算方式雖然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仍然存在缺陷,這些問題主要源於跟單信用證所依據的理論、國際交往環境。研究跟單信用證風險的產生原因對於最大程度地規避風險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跟單信用證結算風險來源多種多樣,可以分為兩類:主觀原因以及客觀原因。
(一)跟單信用證風險產生的主觀原因
1.欺詐人貪婪的心理
欺詐人在利益的驅使下,為滿足私利進行欺詐是跟單信用證風險產生的主觀原因。欺詐人在貪婪心理驅動下,通過偽造單證來達到牟利的目的,此種欺詐心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國際貿易秩序的混亂。
2.被欺詐人風險防範意識不強
跟單信用證欺詐不論其騙局如何縝密、其手段何其高明,總會露出馬腳,被欺詐人由此可防患於未然。但由於被欺詐人的警惕性低,防範意識不強,給欺詐人的行為提供了便利,牟取暴利的企圖最終得逞。
(二)跟單信用證風險產生的客觀原因
1.理論缺陷
跟單信用證結算方式因其自身的原理及措施得以在現實中成功運作,但這套原理並非無懈可擊。跟單信用證所遵循的許多原則以及相關製度令銀行信用取代了商業信用,最大限度規避貿易中的風險,然而基於原理上的缺陷,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難以解決的問題。
(1)獨立抽象性原則所致的缺陷
獨立抽象性原則可以解釋為:跟單信用證與合同無關,彼此獨立,互不製約,而且跟單信用證業務不管貨物及其他,隻處理單據。同時,開證行的付款責任不受申請人與開證行或與受益人爭議的影響,受益人不可利用銀行之間或開證人與開證行之間的關係,影響跟單信用證獨立付款的特性[1]。
獨立抽象性原則給信用證結算帶來了一係列問題。首先,該原則規定跟單信用證與合同無關,受益人有時未履行貿易合同中的義務,此時會造成貿易與結算的脫節;其次,獨立抽象性原則中跟單信用證與基礎貿易合同相分離,增加了跟單信用證結算的風險。若使進口商能順利地收到符合要求的貨物,出口商能安全地收到貨款則必須以受益人提交的單據能真實並充分地反映貨物的實際情況為前提,但這個條件並非總是能得到滿足。
(2)單據表麵真實性原則所致的缺陷
單據表麵真實性原則是指:銀行對於受益人提交的全套單據隻有形式審查的義務,即審核其表麵真實性的義務。銀行不考慮單據中所體現的狀況與實際貨物的情況是否吻合,隻要求單據表麵體現的內容符合與跟單信用證條款的要求相一致,不審核單據的形式以及單據本身的準確性。
(3)單證嚴格相符原則所致的缺陷
從原則上講,對於單據應與信用證實質上相符,但又不能機械地要求其與信用證的所有細節完全相同。單據中個別非關鍵字符或標點符號的錯誤在事實上造成了單證不一致、單單不一致,導致了進口商不能順利提取貨物,出口商不能及時收到貨款,但實際上並不代表實際貨物與買方在合同中對貨物的要求不符,如此嚴格的相符原則從某些方麵來看降低了交易的效率。
2.國家和國際保護製度的相對欠缺
在國家和國際社會建立、健全有關跟單信用證結算的法律製度、設立保護機構是國家和國際保護的主要手段,製度以及機構的建立有利於打擊和製裁信用證欺詐行為,維護信用證貿易活動。
當前各國經濟發展狀況良莠不齊、法律製度各不相同,加之曆史文化、習慣做法有較大差異,且目前國際上還未針對跟單信用證犯罪設立專門的強製性機構和相應配套的立法規製,作為具有國際性特征的犯罪,信用證犯罪缺乏國際組織來進行統一的規範,且《UCP6OO》也沒有專門的規定。
3.國際貿易中結算各方當事人的信息匾乏
不論出口商還是進口商,比起遠隔重洋的外國銀行或者其貿易對手,本國的銀行更易知曉本國貿易商資信情況,占有更多的信息資料,但國際貿易和國際結算中各方當事人對交易相對方的信息難以全麵獲得,銀行信用對商業信用的代替並沒有完全消除由於信息的匱乏而導致的信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