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1 / 1)

在我國自己研製的第一枚地對地近程導彈發射之前,火箭研究院的中年科學家們已經有了進一步分工。這些來自科學院各專業所、高等院校、通訊、炮兵、化工等部門的專家學者,分別帶領一部分年輕的科技人員,組成不同專業的研究室,又在國務院的統籌安排下,與國內上百家工廠開展大協作,共同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解決了急需的特種鋼材、特殊燃料、電子原件、測試儀器……這些帝國主義嚴加封鎖、禁運的“戰略物資”,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大協作的優越性。就連對我們抱友好態度的蘇聯專家伊凡,也曾經預言,中國拿出自己的火箭,還需要十至二十年時間。結果是他們“撤退”不到一年,我們的地對地導彈就發射成功了。更讓他們難以想像的,是中國很快又有了地對空導彈。

而且,我們用自己的導彈裝備了一支特種兵部隊。在蘇聯,這個兵種被稱為火箭部隊。嚴立功把用作武器的火箭稱為“導彈”,這更確切一些。那麼,我國這支特種兵是不是應該叫做導彈部隊呢?周恩來總理想了很久,決定給這支部隊命名為第二炮兵。為什麼叫“二炮”呢?大家隻能猜測,現役軍官的理解是,部隊的老習慣,“一作戰,二偵察”--師司令部的作戰科叫一科,偵察科叫二科,或者,高級別的作戰部叫一部,二部則是情報部--總之“二”字頭的部門有點兒神秘感,所以他們喜歡“二炮”。也有人認為,不叫導彈部隊是為了保密。事實上就連“二炮”也是非常機密的。機密到什麼程度?美國的五角大樓也不知道或者也不相信中國已經有了導彈部隊。否則他們就不敢派遣U-2間諜飛機肆意侵犯我國領空了。

U-2是一種無人駕駛的高空偵察機,它飛行在各種高射炮火都夠不著的兩萬米以上的高空,用高倍數望遠攝像機拍攝地麵景物,肆無忌憚地在全球進行間諜偵察。它不僅多次侵犯我國領空,也侵犯蘇聯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的領空。蘇聯不是有強大的火箭部隊嗎?為什麼不把間諜飛機打掉?這大概隻能去問“赫魯曉夫同誌”了。然而,誰也沒有料到,連赫魯曉夫也不敢相信,世界上第一次用導彈擊落U-2飛機的壯舉發生在中國。

譚鐵矛和嚴立功乘坐的黑色吉姆轎車沿著一條寂靜的公路駛來,旁邊的樹林裏,隱隱約約地可以看見偽裝網下的地對空導彈。又走了一陣子,汽車停在一排平房前麵,“二炮”的兩位校官在此迎接。毋須介紹,誰到這裏來,都是事先聯係好了的。校官請他們進入一間寬敞的平房。

蒙著藍色台布的長條會議桌邊立正站著兩名尉官和兩名戰士,喜氣洋洋地向客人鼓掌歡迎。

譚鐵矛十分高興地對他們說,“打得好!感謝你們諸位功臣代表。”

尉官和戰士齊聲回答,“感謝首長關懷!”

“大家請坐。”譚鐵矛說,“今天我和嚴總到這裏來,就是要跟實際操作地空導彈的同誌們當麵談一談,也可以說是征求意見,看看咱們這種導彈在實戰中還有什麼缺點?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名戰士起立,“報告首長,導彈沒有缺點!”

譚鐵矛打個手勢,“坐下,詳細談一談使用當中的意見。”

另一名戰士起立,“報告首長,導彈很好,我們沒有意見!”

譚鐵矛笑了,“這樣談可不行!”他問校官,“沒缺點,沒意見--都是你們教他這麼說的吧?”

少校說,“這是真實情況,導彈的命中率相當高。”

中校說,“我是從高炮部隊調來的,從前我們打不著U-2,幹著急。現在同誌們把導彈當寶貝,從心眼兒裏高興,自豪,舍不得說它有缺點。不過,今天是向領導彙報,向總設計師反映情況,不是登報紙作宣傳,那就不能光說好的,不說缺點。”

聽了中校這段話,年輕的少尉才說,“操作不靈活。我們也還不夠熟練。”

上尉也說,“戰鬥準備的時間太長。如果雷達發現目標不及時,或者敵機改變航向,就會被它逃掉。”

“說得好。”譚鐵矛點頭,“我看,敵人是不知道我們有了地空導彈……今後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嚴立功對譚鐵矛說,“機動性的問題,必須從設計上就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