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以後,嚴立功在美國西海岸洛杉磯的房子裏收拾行裝--簡單得很,僅僅是一些衣服和日常生活用品--妹妹嚴立言幫著他裝進一隻小皮箱。
“別的東西……就真的什麼也不帶啦?”妹妹無可奈何地又問了一句。
“這是跟聯邦調查局達成的默契,”嚴立功說,“一本書也不帶,不給他們提供任何借口!免得出境檢查的時候節外生枝,再把我扣下。”
這裏是美籍教授嚴立德的家。這位大哥四十歲了,無可奈何地在客廳裏來回踱步。他走到一個鏡框前,凝視片刻。鏡框裏是張環教授的照片。
嚴立德近似自言自語,“愛國,誰不愛國?可是張環教授回國以後又怎麼樣了呢?”
“大哥!”嚴立言叫一聲,“你就別說啦。再過兩小時二哥就上飛機了,現在誰也留不住他,何苦攪得他心神不安呢!”
嚴立功笑,“誰心神不安啦?大哥放心,此一時彼一時,新中國成立已經八年了,國內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跟張教授回國時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語。”
“變化大,不錯。誌願軍還在朝鮮半島跟美國軍隊打了三年硬仗嘛,這叫我佩服!”嚴立德認真地說,“老二,你也三十五歲了,什麼道理都懂得,不用我多嘴。可我就是不相信,共產黨有沒有這麼大的器量,能信任你這樣的美國博士,讓你從事火箭研究?”
正說著,音樂門鈴響了。嚴立言去開門。
潘玉玲急匆匆地闖進來,先抱歉,“真對不起,也沒打電話預約……”又趕緊問,“立功還沒走吧?”
嚴立言說:“吳太太你來得真巧!二哥馬上就要去機場啦。”
潘玉玲急得語無倫次了:“不好意思,給我十分鍾行嗎?太打擾啦!”
嚴立功不再稱她為師母,“吳太太請坐……有什麼事,請講。”
潘玉玲對嚴立德、嚴立言點頭道歉,“等會兒我請二位吃飯,賠禮。現在,可是熟人不講禮啦……”
她已從皮包裏拿出一封信,交給嚴立功看。又在一旁解說,“這件事,張環生前是知道的。張爺爺也知道。隻不過我們從來沒往外說過,也沒告訴過繼業。1939年夏天,我住進重慶醫院的婦產科,剛生了個女兒,還沒出院,就遇上了日本飛機大轟炸,婦產科的病房被炸塌了,我也受了傷……”
講起這段往事,潘玉玲忘了對方還要去機場。嚴立功也聽得入神。
她記得很清楚,日寇零式飛機猖狂地輪番投彈,醫院中彈起火,身穿白大褂的醫生、護士往外搶救病員,有的還抱出來幾個繈褓中的初生嬰兒。潘玉玲腿部受傷,被護士架著逃出病房,這位護士的另一隻手還抱著個嬰兒,到了離大火稍遠一些的地方,護士把嬰兒塞到潘玉玲懷裏,就又跑回去救別的病人了。敵機還在轟炸。潘玉玲抱著嬰兒,踉踉蹌蹌地逃開去……
潘玉玲仔細地講清了這些經過,才說,“萬萬沒想到,我抱回家的是個男孩兒!就是現在的繼業。當時,跟我住在同一個病房裏的,有何老板的太太葉淑珍,她也生了個女孩兒。另一位是《新華日報》的記者,姓陳,隻有她才生了個男孩兒。我敢斷定,繼業的生母就是這位姓陳的女記者。我有證據。”
她從信封裏倒出來一個鬆緊帶係著的小竹牌,讓嚴立功看--竹牌上刻著紅漆染過的號碼:4-3.
潘玉玲解釋,“這是戴在初生嬰兒手腕上的號碼牌兒。4是病房號,就是我們住的婦產科第4病房,3是病床號,那位陳記者住的就是3號病床。我的傷好了一點之後,就到重慶新華日報社去打聽,才知道那位姓陳的女記者在轟炸中犧牲了!而她的丈夫又在前線,是八路軍,在跟日本鬼子打仗。當時,重慶新華日報社的條件很差,生活很艱苦,我不能把這個正在吃奶的孩子送到他們那裏去。隻好記下了這孩子生身父母的姓名,等他父親來到重慶再說。”
嚴立功指著那封信說,“是的,他生身父母的姓名,信上都寫了。”
“後來的情形,不說,你也知道。”
“是,抗戰勝利,國共和談破裂,八路軍辦事處和《新華日報》撤離重慶了。”
他倆隻顧交談,嚴立言急了,催道,“二哥,該上車啦!吳太太,你跟我們一道送他去機場吧,有事兒,在路上還可以談嘛。”
潘玉玲趕緊起身,“對對,瞧我多糊塗!當然要送立功上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