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5月改歸省立,更名為直隸女子師範學校。是年8月,奉令將西窯窪北洋高等女學堂歸並該校,改稱附屬女子中學,1914年7月,天津勸學所設立的蒙養園,撥歸該校作為附屬蒙養園。至此,該校除本部外,附有中學、小學、蒙養園。1916年,奉省令改校名為“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暑假後,因附屬女子中學大部分學生畢業,剩餘的班級編入師範二年級,取消了附屬中學。附屬小學遷入附屬中學舊址,成為以後的小學部(今河北區西箭道小學)。1917年8月添招家事專修科一班(畢業後不再續招)。
鑒於美國婦女做事能力強,擔負家庭責任重,皆因受家事教育,智能充實的緣故,當時的校長向省教育廳建議,增設女子家政藝術學院,研究家事學科及有關藝術,但因連年戰爭,經費拮據,難以實現。終於1929年4月23日,經河北省政府第八十五次會議通過決議,在天津借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之一部分為院址,增設省立女子師範學院,以家政為學院之一係。
1930年,學院部增設英文、史地兩係;1931年,學院部增設教育及音樂兩係;1934年起學院部國文、史地二係仍舊四年畢業,其家政、英文、教育、音樂、體育各係停止招生;另設家政、體育、音樂三個專修科,三年畢業。1934年時,學院部有教員49名,職員36名,學生383名;師範部有教職員54名,10個班,學生476名。至1935年,學院部又增設生物、理化、數學、圖畫等係,共7個係23年班,學生經常保持在350人左右。
截至1937年4月止,計學院部設有:國文、英文、史地、教育、家政、音樂、體育等7係28個班,師範部有12班,中學部6班,小學部12班,幼稚園部3班,學生共計2000餘人。該院為當時全國女子教育惟一之完善學府。學院增建有科學館、音樂館、體育館、染織工廠及大型的烹飪室,並開辟園圃,培植園藝,設置實習家庭,充實圖書館……
中國戲院在天津市和平區哈爾濱道,建於1936年,曾與上海逸夫舞台並譽為“南天蟾”、“北天蟾”,是中國戲曲演出最著名的劇場之一。
中國大戲院占有天津最佳的地理位置,四麵八方看戲都很方便,是天津商貿中心唯一的演出場所。
1934年,京劇大師周信芳來津演出,商界名流孟少臣等人宴請。席間,周先生提起,天津乃商賈雲集,九河交首之重鎮,名家薈萃,文風古遠,但沒有一座像樣的大劇場,實為憾事。孟少臣等人頗為感慨。事後,邀集天津各界及戲劇名家商議,為天津建一座具有當代最高水準的大劇場。眾多商家名流等出資五十餘萬銀元,投股興建,而且馬連良、周信芳、尚小雲等名家均參股。在當時法租界二十號路天增裏旁買下二千七百平米(合地皮三畝八分七厘)土地,興建了建築麵積達七千七百七十多平方米的中國大戲院,(1934年動工,1936年8月竣工),戲院落成,全市轟動。1936年9月19日舉行隆重的開幕典禮。當時的天津市長張自忠將軍及全市各界名流,歡聚於此,馬連良先生主持剪彩並代表中國大戲院向各界致答謝詞。
嗣後,薑妙香、李洪福、劉連榮、茹富蕙等名家與馬先生通力合作,首場演出《群英會》、《借東風》,精彩異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馬連良破例加演“跳加官”。將開幕式推向高潮,據說,馬先生一生隻此一次演過“跳加官”。
§§有洋氣的天津(看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