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的品格,有時候就是學校的品格。成就偉大事業者,必然具有偉大的精神和人格。張伯苓畢生不謀官,不圖利,大公無私,一心隻為國家的富強昌盛和南開的發展壯大而操勞。他不吸煙,不喝酒,不打牌,始終過著布衣蔬食的生活。
他常說:“我用不著攢錢。不能給孩子們留錢,他們錢多了就不想做事了,豈不害了他們嗎?教給他們一些德行,就夠他們一生享用不盡的了。”
張伯苓去北京、南京辦事,為了省錢,一直坐三等車廂,每次都住在同一家廉價的小店,一天一元包吃包住。由於小店條件差,他不得不隨身帶著一包臭蟲藥。
南開大學成立時,設文、理、商三科,1920年增設礦科(1926年停辦)。1927年成立社會經濟研究委員會(後改稱經濟研究所)和滿蒙研究會(後改稱東北研究會),經濟研究所趨重實地調查和以物價指數為主的經濟統計工作,其出版的《經濟周刊》、《南開指數年刊》等多為國內外學術界所借重。1929年改科為院,設有文學院、理學院、商學院及醫預科,共13個係。1931年,商學院與文學院經濟係及社會經濟研究委員會合並成立經濟學院;創辦化學工程係和電機工程係,附屬於理學院;1932年設立應用化學研究所。
1937年7月,南開大學慘遭日本侵略軍轟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毀。同年8月,南開大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合組長沙臨時大學,三校校長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為常務委員,共主校務。翌年4月,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抗日戰爭勝利後,三校北歸,1946年南開大學遷回天津並改為國立。複校後設文學院、理學院、政治經濟學院和工學院,計16個係,另設有經濟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及邊疆人文研究室。
北洋與南開,雙星照津門。她們一樣是有追求的,也一樣是講風格的,更一樣是高品位的。南開區衛津路上,這兩個連在一起的校園是天津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天津大學、南開大學,臨河而建的校門像兩張微笑的臉,召喚著各地的菁英學子。至於南開,還有一處發祥的院落,便是位於南開區五馬路小巷深處的南開中學現址,那裏也是南開的底蘊所在,寫下了一所中學走出兩任共和國總理的世間傳奇。
南開區南豐路上,有一處天津規模最大的仿古建築,占地2.56萬平方米。這便是建於1913~1923年間的李純祠堂。
祠堂坐北朝南,前麵三進庭院,後辟花園,由磚砌照壁、石牌坊、石拱橋、大門、前殿、戲台、中殿、後殿、配殿及回廊組成。該建築原為北京西直門外明朝宦官劉瑾府邸。江蘇省督軍李純20萬元購得後,拆建成民居出租,將拆下的材料(如琉璃瓦、雕梁畫棟、牆磚、石雕等)拆運抵津,建成仿古建築,因仿效故宮布局,素有天津“小故宮”之稱。易地重建的宅邸因工程浩大,引起袁世凱注意,曾派人調查,李純用重金行賄後改作家祠。新中國成立後,辟作南開人民文化宮。
說是天津“小故宮”,絲毫不顯誇張。李家祠堂的中殿是主體建築,建有石獅、石坊、屏壁、華表、長廊、殿宇、戲樓、拱橋等。整座建築色彩絢麗,碧瓦朱欄。隻是還未竣工,李純已不在人世。
李純(1874~1920),字秀山,直隸(今天津)人,北洋軍閥。清光緒十七年(1891)入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後曾在袁世凱小站訓練新軍中任教練,1913年任江西都督,1917年調任江蘇督軍。在任期間橫征暴斂,在津京兩地廣置房產。同時投資工商金融,生財有道,官場商場場場得意。1920年10月12日夜,年僅46歲的李督軍突然死於督署。官方宣布:因“憂國憂民”而自殺身亡。後傳說李妾與馬弁私通,被李發現後,馬弁將李純擊斃。
複原修建的祠堂1960年竣工,名為“南開人民文化宮”,郭沫若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