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今天,文廟也仍是個鬧中取靜的好地方,隻要腳步一踏進四進的院落,心就自然安靜下來,耳畔飄過琅琅書聲,那麼,歲月湮沒了無數細節,還有多少人知道600年前的孩子們是怎樣讀書的嗎?

專家們仔細考證後,得知衛學的具體課程是禮、樂、射、禦、書、數六科,後來,樂、禦合並,保留了禮、射、書、數4科。“禮”,就是中央頒發的經、史、律、詔、禮儀各書,必須熟讀精通;“射”,就是練習射箭,每逢朔(初一)、望(十五)兩日,學生們便會在教師的帶領下去射圃訓練,射圃應該在軍隊裏,練習時,射中的學生還會有獎品;“書”,就是練習書法,每個學生每天要寫五百多個大字;“數”,是學習算學,但不同於現在的數學,而是單指九章算法。

文廟的明倫堂,就是當年學生上課的地方,早晨七點上課,下午三點放學。濟濟人才從這裏走出去一展身手。明正統至崇禎年間,天津三衛先後考中舉人26名,皆為軍生或官生。其中11人成為進士。

有意思的是,衛學的學生竟被分成三等:一等生叫“廩膳生”,隻有20名,每人每月可從文廟領取廩米6鬥,是文廟最優秀的學生;二等生叫“增廣生”,也是20名,但是沒有糧食可領;三等生叫“附學生”,名額沒有規定也無從考證。

差距甚大的待遇好比充饑的畫餅,吸引著學生埋頭苦學,衡量他們水準的,自然就是“考試”。文廟的考試花樣繁多,分成月考、歲考和科考。月考,每月考一次,由文廟老師主持,有點像現在的平時測驗。歲考則由提學官主持,每年舉行。學生成績分為六等,一等補廩膳生,二等補增廣生,三等如常,四等罰責,五等降級,六等除名。科考,每年兩次,是在歲考的基礎上,提取成績一二等的學生,進行複試,第一名者取得鄉試資格。鄉試通過了,才能赴京參加會試。

天津衛舉行歲考的地方叫‘校士館’,也稱‘試館’、‘試院’,通常叫作‘學棚’。那時候的考試地點在東門內南隅的提督學院衙門,與文廟隔街相對。因為衛學規格隻是縣學級別,沒達到舉辦會試的資格,學生們隻能奔波到北京參加會試。

與鼓樓比鄰而立的,是廣東會館。這個本來有些同鄉會性質的商聚之所,卻好像集戲曲、演藝大成的文化大場。

廣東會館是廣東旅津人士(以商人為主)設立的集會、寄寓機構。由當時天津海關道唐紹儀(廣東中山縣人)倡建,館址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正月落成。建築宏大,嶺南風格,由門廳、正房、配房、戲樓和跨院、套房組成,占地麵積約1.5公頃,是天津現存規模最大、裝修最精麗的清代會館建築。建國後,四周房舍改建中學,其餘殿宇、戲樓於1986年辟為天津市戲劇博物館,成為兼有陳列展覽和演出等多種功能的文化場所。

這裏的奇巧,是那一層稱為中國之最的戲台,當年,正是這方戲台,唱出了中國古典劇場的絕響,成為古典戲園伸出式舞台淘汰前僅存的碩果。台上,匾額上寫著“薰風南來”,台下,按一桌八椅的配置,擺滿了不大的觀席,這種伸出式舞台的絕妙之處在於能夠三方接觸觀眾,而舞台上懸臂結構的藻井,外方內圓,像一頂南方水鄉女子戴的鬥笠,映襯著舞台的燈光,讓人分不清到底哪是戲裏,哪是戲外,隻好回頭看看麵向舞台的一對廊柱上刻著的對聯:“粉墨辨忠奸曼舞輕歌皆世態,箏琶彈喜怒繁弦急管畫人情”,好一個“皆世態”,好一個“畫人情”,端的是或虛或實照世界,戲裏戲外皆人生。

“花堤藹藹,北運滔滔,巍巍學府北洋高,悠長稱曆史,建設為同胞,不從紙上呈空談,要實地把中華改造。窮學理,振科工,重實驗,薄雕蟲,望前驅之英華卓犖,應後起之努力追蹤,念過去之艱難締造,願一心一德共揚校譽於無窮。”

“渤海之濱,白河之津,巍巍我南開精神。汲汲駸駸,月異日新,發煌我前途無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純,以鑄以陶,文質彬彬,大江之濱,嘉陵之津,巍巍我南開精神。”

這是兩首永遠能讓莘莘學子熱血沸騰的歌曲,這是兩個永遠能讓祖國為之驕傲的學校,磅礴大氣,立意深遠,詞工曲厚,傳唱上口。前麵的是北洋大學的校歌,後麵的是南開學校的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