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無語,曆史有聲。
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告捷、淮海戰役正酣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和華北野戰軍根據黨中央指示,不失時機發動了平津戰役。
當時的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人口近200萬。市內地形複雜,地勢低窪,水網密集,易守難攻。守軍寄望於複雜的地形、堅固的工事和13萬“能征善戰”的兵力,與解放軍擺開決戰架勢。
1949年1月2日,解放軍天津前線指揮部召開作戰會議,根據天津市區地形和守敵的布防特點,製定了“東西對進,攔腰切斷,先南後北,先割後圍,各個擊破”的方針。
1月14日上午10時,我軍集中5個軍、22個師約34萬兵力,組成東西兩個突擊集團,對天津守敵發起總攻。
西突擊集團自西營門突破,向市區金湯橋挺進;東突擊集團自民權門突破,也向金湯橋挺進。總攻發起後,我軍炮火僅用40多分鍾即摧毀了城防工事,東西突擊集團挺進市區,展開巷戰。
1月15日淩晨5時,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勝利會師!所以,金湯橋又叫會師橋。
有意思的是,在恢弘的會師場麵後,衍生出許多疑問,一是會師具體時間說法不一;二是流傳至今的“會師金湯橋”照片是否真實。
金湯橋會師的具體時間有好幾個版本,有1949年1月15日淩晨1時、2時說法的,有淩晨5時前後說法的,還有淩晨7時半說法的。即便是會師的3個軍,記述也不一樣。
對此問題,黨史專家認為必須弄清兩個基本概念,一是當時作戰指揮部的要求。解放軍在1949年1月2日召開師級以上幹部作戰會,用整整一個星期研究天津地下黨提供的情報,然後統一思想,部署軍事力量,攻占金湯橋。會議決定的作戰方針是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隔後圍、各個殲滅。總指揮劉亞樓提出:東西對進,金湯橋會師。正是按照這個作戰方針,津西為第一主攻方向,由38、39兩個軍9個師的兵力承擔;津東為第二主攻方向,由44、45兩個軍8個師負責。簡單地說,就是要求東、西兩個方向4個軍同時對進戰鬥,突破城垣進行縱深穿插後,在天津市中部地勢最狹窄的蜂腰處即金湯橋上會師。
二是到底怎樣才叫“會師”?會師的確切時間是什麼時候?東、西兩個方向4個軍的軍史資料彙編裏邊記載的會師時間也不相同。38軍的所有記載都是1949年1月15日淩晨5時會師金湯橋,39軍的所有記載都是15日淩晨5時20分會師金湯橋,而45軍的所有記載又是15日淩晨5時30分會師金湯橋。究竟以誰為準呢?
專家認為,一個方向的一個軍到達的時間不能稱為會師,同一個方向的兩個軍都到達了也不能稱為會師,隻有東、西兩個方向四個軍都到達了,會師時間才能確切地成立。按此標準考證,15日淩晨5時半應是最確切的會師時間。
還有一個存疑就是至今流傳的“會師金湯橋”照片,專家也認為是以訛傳訛之作。因為,解放軍在金湯橋會師時並沒有拍下實景照片,這幅照片是事後補拍的,而且是在今天的解放橋上補拍的。已有學者在上世紀80年代分別到現今的解放橋和金湯橋上實地考察,並從建築學角度分辨,證實這張照片確是在解放橋上拍照的。
盡管誤傳的說法給曆史的真相蒙上了一層麵紗,但是,絲毫不會影響金湯橋的輝煌,反而,給了人更多更遠的遐想。
§§有商氣的天津(看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