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的光芒,集中了所有滌舊迎新的熱量,凝聚起周恩來、鄧穎超、郭隆真、馬駿、劉清揚這些思想走在時代前麵的進步青年,他們喊出"革心"、"革新","自覺"、"自決"的口號,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灌輸世界新思潮”的任務。1919年9月16日,在天津東南城角草廠庵開會成立了天津愛國學生的進步團體"覺悟社"。由於當時女子師範、第一師範都在河北區,所以暫由一個女社員勻出一間客房作為臨時社址,也就是三戒裏的這個院子(十一月遷到東興裏)。這是一間十一、二平方米的房子,隻有一張書桌,一張折疊的飯桌,幾把椅子和兩張靠背椅。

院內的兩間東屋,是當年周恩來與社員研討新思想的地方,社刊《覺悟》也是在這裏編輯出版的。1987年,覺悟社舊址按原貌修複,辟作天津覺悟社紀念館,當年的社員鄧穎超題寫了館名。

覺悟社的社員,恰好是10男10女。男社員包括周恩來、馬駿、李震瀛、諶誌篤、關錫斌、諶小岑、潘世綸、趙光宸、薛撼嶽、胡維憲;女社員有:郭隆真、劉清揚、鄧穎超、張若茗、李毅韜、周之廉、李錫錦、鄭岩、吳瑞燕、張嗣倩。

覺悟社組織嚴密,發展社員極其謹慎。他們用抽簽辦法,按照號碼諧音取名,作為通信和撰文的筆名。鄧穎超抽的是“一號”,就叫“逸豪”。周恩來抓的是“五號”,叫“伍豪”。

覺悟社成立後,李大釗關懷有加。首次會議不久,他就應邀來津指導,囑咐社員好好閱讀《新青年》和《少年中國》等刊物刊載的“有關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文章。”李大釗還對天津男女同學打破封建禮教束縛,緊密合作的做法大加讚許:“你們10男10女一個社,真是個創造。”

恰同學少年,青春激揚。但是,覺悟社嚴格規定,成員之間不許談戀愛。不久,一批社員被當局逮捕,學校在逼迫之下,無奈開除了社員的學籍,覺悟社剛滿一歲便中止了使命。

1920年初冬,周恩來、劉清揚、郭隆真等人先後赴法國勤工儉學,馬駿、諶誌篤、鄧穎超等人留守天津。雖然天各一方,但依然用各自代號在天津的《新名意報》“覺郵”專欄上聯係。社員們一直都在心底吟唱著激昂的社歌:“世界潮流洶湧澎湃來到中華地。社會革命,階級戰爭,青年齊努力,二十幾個同誌們,大家攜手作先驅,奮鬥犧牲是精神,推翻惡勢力”。

共同的誌向,殘酷的洗禮,讓一束束情誼之花悄悄萌芽,最終有3對老社員結為革命伴侶:周恩來和鄧穎超,潘世倫和李愚如,諶小岑和李毅韜。

鄧穎超曾在1988年以《從西花廳海棠花憶起》為題,回憶了在天津與周恩來相識、相愛的經過:“你和我原不相識,姓名不知。1919年,在我國掀起了五四愛國運動,反帝、反封建、反賣國賊,要救亡圖存。這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包括工農商的舉國上下的最廣泛的一次偉大愛國運動,反對簽訂凡爾賽和約。就在這次運動高潮中,我們相見,彼此都有印象,是很淡淡的。在運動中,我們這批比較進步的學生,組織了“覺悟社”。這時候,我們接觸得比較多一點。但是,我們那時都要做帶頭人。我們“覺悟社”相約,在整個運動時期,不談戀愛,更談不到結婚了……每當我遙想過去,浮想聯翩,好像又回到我們的青年時代,並肩戰鬥的生活中去,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