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察言觀色
具有良好口才的人,其說話過程是一條流水線,由眼、耳輸入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過濾,即思考,通過嘴說出來。因此,不能把口才單純地看做出口成章,誇誇其談。同樣的話在有些場合是口才,在有些時候卻可能惹起事端。因此,要想具有良好的口才,必須認識到通過眼和耳獲得信息的重要性及大腦快速思考的重要性。
良好口才的領導,必須同時也有良好的眼才和耳才。很會說話的人,同時也是很會察言觀色和很會聽話的人。通過觀察對方的手勢、表情、眼神,聽對方的語氣、語調等非語言信息及對方的語言信息,隨時判斷談話的狀態、對方的心態、表達的意思等,然後再將自己的觀點、看法得體地說出來。
卡耐基敘述過這樣一件事:費城有一位青年,為謀求職業,整天在街上遊蕩,為的是想有哪一位闊人能發現他的“存在”。然而,不管他做出怎樣引人注目的舉動,都無法引起人們的注意。有一天,他記起歐·亨利說的一句話:“在‘存在’這個無味的麵團中加一些‘談話’的葡萄幹吧!”於是他突然闖進該城著名巨富賈鮑爾·吉勃斯先生的辦公室,請求巨富犧牲一分鍾接見他,並允許他講一兩句話。吉勃斯看到這位衣衫襤褸的青年,也許是出於憐憫,破例和他談起來。起初,吉勃斯隻想談一兩句,想不到兩人越談越投機,一直談了一個小時。結果,吉勃斯打電話給費城狄諾公司經理,給這位青年推薦了一個優越的職位。這樣一個窮途落魄的青年,在以前謀職一無所獲的情況下,竟在半天之內獲得了如此美滿的結果,不能不部分歸功於他的口才。
口才絕不是隻憑兩片嘴皮子,而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一個善於說話的領導,必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深刻地認識事物。隻有這樣,說出話來才能一針見血,準確地反映事物的重點。此外,還必須有嚴密的思維能力,懂得怎樣去分析、判斷、推理,這樣說出話來才能有條有理。最後,還必須有流暢的表達能力,詞彙豐富,知識淵博,話才能說得生動順暢。正因為口才是綜合能力的表現,所以說,口才是常識的標尺。
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重要的不在於“口”,而在於“才”。一個說話少的人也可能是很有口才的人,因為他每句話都說得恰到好處;嘴巴時刻不閑著的人也可能是缺乏口才的人,因為他越說越讓人厭煩。
精於口才者,最擅長察言觀色。
我們通常會注意到一個現象:對談判、交談有主動權的人,不是侃侃而談者,而大多是默默聆聽者。
在談話中,應該先冷靜地找出各家言論的對立之處和共同之處,並在心中暗自分析、組合一番。
例如,在類似座談會的場合中,大家都是踴躍發言,而不注意聽清楚別人的意思,也就經常產生誤會,各想各的,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擅自解釋別人的意見。所以,表麵上看起來,大家討論得十分熱烈,事實上卻非常散亂。
真正有見識的領導,會在腦中把眾人的論點分析、整理出來,而當座談會進行到中段以後,才提出歸納後的要點,讓大家有個一致的方向。然後,再說出自己的意見,使整個討論的方向更為明確。
一個冷靜的傾聽者,不但到處受人歡迎,而且會逐漸知道許多事情。做一個忍耐的聽者,是談話藝術中一個重要的條件。因為能靜坐聆聽別人意見的人,必定是一個富於思想和謙虛的人,這種人在人群之中,最先也許不大受人注意,但事後則是最受人尊敬的。因為他虛心,所以被任何人所喜歡;因為他善於思維,所以為眾人所敬仰。
作為領導,要想在交際上取得成功,自己就應該少說別人不感興趣的話。不要隻講自己、表現自己,而是應該用心地去聽別人說話。
有時我們會發現,沒去花費什麼感情,或者遭遇到什麼阻力,就把原來的意見改變了。可一旦別人明白指出我們的錯誤,我們立刻就對這種指責產生反感,而且還使自己的心意更加堅決。如果有誰要打擊自己的信念時,就會更堅決地以全力來維護它。當然,那不是由於意見本身值得保護,而是因自尊心受到了壓迫的緣故。
如果你是個善於觀察的人,你會感到“我”這個詞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我的國家、我的信仰、我的家,都是我們視為最尊貴的。我們不但不喜歡人家指責我們的錯誤,就是說我們一聲不好,也會對之產生反感。任何人都喜歡堅持自己已經相信的事物,而不希望別人來加以反對。凡是有人對“我們”的看法表示反對時,我們一定要找尋許多方法、許多理由來爭辯。所以,作為領導,在你說話的時候,如果一開始就說“我要證明這個,我要證明那個”決非聰明的辦法,因為你的聽眾一定會因此認為你好像在對他們挑戰,他們將自信地說:我們瞧你的!和你站在敵對立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