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瑛
展恩華是寫作上的多麵手:小說、詩歌、散文,無一不能。當然,也少不了寫報告文學。
第一次讀展恩華的報告文學《熱土》,就被他細膩的筆致描繪的主人公所吸引。後來,我邀他參與了報告文學《大地為鑒》的創作。漸漸地,我們成了忘年交,並有了諸多不同形式的合作。2008年春,我應山東地礦局之邀,組織省內的一批作家到地礦係統采訪,展恩華理所當然地名列其中。
山東地礦是一座物質的富礦,也是一座精神的富礦。半個世紀以來,地礦人發揚“以獻身地質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踏遍千山萬水,曆盡千辛萬苦,打造出一麵又一麵金字招牌,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全國第一,為祖國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一個人可以不偉大,但不可以沒有使命感,有了使命感,才能鑄造偉業;一個人可以不偉大,但不可以沒有責任心,有了責任心,才能激發出潛能;一個人可以不偉大,但不能沒有眼光,有了眼光,才能放眼天下,把整個世界當作舞台,演出威武雄壯的活劇。這一切,地礦人都具備了。
展恩華所表現的,正是地礦人的這種精神品質。
因此,展恩華在寫地礦人的過程中,自己也成了一個深入“探礦者”。他不僅寫出了地礦人的不凡業績,而且挖掘他們同樣非凡的內心世界,使得每一篇作品具有了強勁的藝術張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寫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了楊萬裏那首耳熟能詳的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展恩華如果不熟悉地礦人,不熱愛地礦人,是不會寫出這樣高質量的謳歌地礦人的作品的。生活是文學之源,是文學的土壤,一個作家隻有不斷汲取生活中的養分,才能不斷拓寬視野,增強識見,才思旺盛,永葆創作之青春。
以此與恩華共勉。
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