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4.開疆拓土十全武功
乾隆晚年,曾禦製《十全武功記》.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建碑勒文。記略:“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在他在位的60年間,多次對邊疆異族和屬國用武,南征北討,成了他政治生涯中極為重要的內容。這十功代表了他的一生功績。
乾隆二十年,清朝政局穩定,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庫存銀三千餘萬兩,倉儲糧可用20年。正是施兵威於遠方之時,乾隆命班第為定北將軍,水常為定西將軍,分兵兩路,由蒙古和新疆進攻盤踞在西北邊疆的準噶爾部族。
準噶爾部原是元朝蒙占遺族,盤踞新疆、蒙古一帶。康熙。雍正時多次進剿,終無結果。使清朝有西顧之優。到乾隆十年後,其部落首領噶爾丹策零死後,發生內亂,有些部落投降清軍。乾隆認為形勢有利,以叛附的阿睦爾撒納為副將,分兵二路攻擊準噶爾部。準部因內亂已久,人心思治,所以清軍數千裏征戰,所到之處各部落紛紛投降。清軍順利進人伊犁。準部頭領達瓦齊毫無準備,還在帳中飲酒,聞聽清軍到了,急忙率百餘騎投奔南疆烏什城。城主霍吉思(維吾爾族人)奉牛酒迎接,乘其醉臥時把他擒獲,押送清軍大營。後解往北京,乾隆恩威並施,將其訓斥一番後赦免了他,並將其留在北京。準噶爾部被初次平定。
乾隆乎定準噶爾部後,為了削弱其內部力量,將準部分為四部,分設台吉(首領),並封阿睦爾撒納為雙親王,駐守伊犁。但阿氏並不滿足,自恃功高,妄圖做四部總台吉。他不穿清朝官服,不用清朝官印,以總台吉自居,行文各部準備叛亂。乾隆接到密報後,命他到避暑山莊來晉見,想將其擒住。他行至途中,設計逃回伊犁,調集人馬進行叛亂。當時清兵已撤,僅留將軍班第、尚書鄂容安率屯兵500人,因措手不及被圍。將軍永常擁兵數千屯烏魯木齊,卻因懼戰退卻,導致班第兵敗被殺。
阿睦爾撒納叛亂後,乾隆又以策愣為定西將軍,再次出兵準噶爾。這時阿睦爾撤納稱總台吉後,內部不服又發生內江,策愣擊敗阿部收複伊犁。阿氏利用假投降騙過策愣,逃往哈薩克。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命袞劄布為左副將軍,出北路,兆惠為右副將軍,出西路,大軍直人,阿睦爾撒納逃往俄國,後在俄國病死。曆時近百年的準噶爾叛亂始平息。
這時又發生了回疆大小和卓木兄弟叛亂。回疆又稱回部,為唐代回紇後裔。散居在天山南,常被準噶爾部侵淩。清軍進占伊犁,讓大小和卓木率兵出天山南北路協助。後小和卓木參與阿睦爾撒納之亂,阿氏敗後他又宣布獨立,尊其兄為圖爾汗,招集夭山南北回戶數十萬,隻剩庫車、拜城、阿克蘇三城不從,而歸附清軍。小和卓木探知庫車等附清後,發兵襲擊破城。清朝副都統阿敏前往招撫,但被殺害。
乾隆二十三年,乾隆宣示大小和卓木罪狀,命雅爾哈善為靖道將軍,率兵出征。以8千人圍攻駐守庫車城的小和卓木。圍城三月,小和卓木突圍而逃,清軍僅攻下一座空城。乾隆聞報大怒,將雅爾哈善斬首。令兆惠由伊犁出兵南疆,當時清軍大兵尚未集中,兆惠令副將富德後續,自率4千人馬先發,在葉爾羌與和卓木接戰,兆惠身先士卒,四麵衝殺,兩次更換戰馬,麵部和腿上兩處負傷,終因寡不敵眾,被和卓術軍一萬人圍在營中。雙方相持近三個月,富德率清軍大隊到,兩軍會合,和卓軍大敗。大小和卓木分別逃往喀什和葉爾羌居守。兆惠與富德各率1萬5千人攻打兩城,這時和卓木兄弟眾叛親離,棄城逃往巴達克山中。回民紛紛迎接清軍到來,大小和卓木的“巴圖爾汗國”遂告滅亡。
從此天山南北盡歸大清版圖,北接俄羅斯界,南接烏斯藏(西藏)及青海,東西七千裏,南北三千裏,新辟疆界約二萬裏。自此這塊新辟的疆土就被稱為新疆。
大小金川位於四川大渡河上遊。在丹巴縣以北為大金川,以東為小金川。其地叢山林立,河澗洶湧,地形險要。
乾隆十二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並吞小金川,又襲殺屯駐的清軍,公開叛亂。乾隆命四川總督張廣泅討伐。莎羅奔負隅頑抗,清軍連連失利。於是乾隆派大學士訥親為經略,前去監軍,並起用老將嶽鍾琪、傅爾丹等人。
嶽鍾琪為雍正時名將,善於用兵,治軍嚴厲。每次登壇發令,手下將弁都緊張不已。臨陣時與士兵同甘共苦,士卒甘為效命。一次,他經過博爾丹大帳,看見帳內掛滿刀戟。傅得意地說:“這是我平素所習練的兵器,故懸掛在此激勵眾人”。嶽山門後對人說:“為大將軍者,不待謀而恃勇,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後傅爾丹果敗。
嶽鍾琪到川西軍中,與張廣泅議定進攻之策。訥親到後予以否定,嚴命三日之內攻下噶爾崖(今金川縣南),結果損兵折將。訥親自知失誤,從此不敢私自下令。而張廣泅意氣用事,有意推諉。由於將帥失和,空耗許多糧餉,軍事上毫無進展。乾隆大怒,將二人押解回京審問,兩人仍互相推諉責任。乾隆以“忘思負國”將張廣泅斬首,又派人拿訥親祖父的遺劍送給訥親,令其自裁。另派傅恒為經略,與嶽鍾琪合力進剿。傅恒乃皇後富察氏的哥哥,以做事嚴密謹慎深得乾隆器重,官拜大學士兼軍機大臣。莎羅奔自知不敵,向清朝投降。大小金川遂告平定。
乾隆三十一年,大金川再次叛亂,四川總督阿爾泰多次征討不能平息。三十七年,乾隆令溫福為經略,督師討伐。溫福剛愎自用,飲酒誤事,被攻破營寨身亡。後又命阿桂為平西將軍,統精兵圍剿。至乾隆四十一年,攻克喀爾崖,莎羅奔等出降。阿桂京師獻俘,乾隆午門受虜。改大小金川為縣治,這場征討五年,耗銀7千萬兩,死傷3萬餘人的平亂戰爭最終結束,開辟疆土僅400裏。
乾隆三十年,緬王孟駁侵擾雲南,雲貴總督劉藻連吃敗仗。乾隆三十二年,以楊應距代替劉藻帶兵出關,因孤軍深人受挫。後又以明瑞代楊,分兵三路人緬。明瑞率軍連克蠻結16寨,後在木邦被圍戰死。乾隆遂調傅恒、阿桂往征緬甸。三十四年,傅恒、阿桂兩軍在新街合師,沿江而下,直搗老官屯。緬王孟駁乞降,臣服清朝,乾隆規定其十年一貢,撤兵許和。
乾隆五十三年,安南(越南)發生內亂,國王黎維祁向中國求救。乾隆聞報,派孫士毅(兩廣總督)出兵安南。此時阮文惠已在順化稱王,聽說中國兵來,偽裝投降。孫士毅麻痹大意吃了敗仗。乾隆聞報大怒,立命福康安取代孫率兵再進。五十四年,阮文惠造使求和,並人貢中國。乾隆因連年用兵,勞師費財,於是就準其人貢,封阮為安南國王。第二年,阮備下貢品親人京朝覲,為乾隆八十大壽祝賀。後來,安南數次派兵協助清軍剿捕海盜。
乾隆五十一年,台灣官府鎮壓“天地會”,激起民變。天地會首領林爽文以“安居心,保家業”為號召,率眾起義,台灣全島懸天地會旗響應。起義軍迅速發展至10餘萬人,攻台灣省府不克,後在彰化縣建立農民政權。乾隆急調福康安為將軍,統兵十餘萬人赴台鎮壓。起義軍與官兵相持一年多,最後失敗。林爽文被俘,被押解京城遭淩遲處死。乾隆平定台灣,鎮壓了天地會農民起義。
乾隆五十三年,尼泊爾一帶的廓爾喀族乘班禪兄弟相爭之際人侵後藏,理蕃院侍郎巴忠不顧達賴反對,私自與廓爾喀議和,以每年供其銀元寶300個為代價,換得其退出西藏,並向朝廷報捷,說是廓爾喀乞降,還煞有介事地讓其人貢受封。乾隆被瞞過,還真以為廓爾喀已被降服。
第二年,廓爾喀以清負約為名(清朝原不知有歲銀之約)再次人侵西藏,大掠日喀則,全藏大震,達賴、班樣飛章告急,巴忠間變投水自盡。乾隆派嘉勇公福康安統軍人藏,討伐廓爾喀。福康安人藏後整兵反擊,連戰連捷,於乾隆五十七年盡複西藏失地。後又深人尼泊爾境內數百裏,逼近廓爾喀首都加德滿都。廓爾喀乞降。乾隆頒布《欽定西藏章程》,規定駐藏大臣地位與達賴、班禪相等,並製定了“金瓶掣簽”製。
傳說明代甘肅西寧衛人宗喀巴,人大雪山修行得道,創立一派,當時稱“黃教”。宗死後其弟子達賴、班禪分成兩支。因其教禁止娶妻生子,所以采用活佛轉世的繼承法,由其死的那一日出生的孩童為轉世靈童。到乾隆時期,已是七世轉生。常因指定轉世靈童發生糾紛,引發戰亂。乾隆送設一金瓶,內裝象牙簽數枚,將符合條件的孩童姓名各寫一簽,放人瓶內,焚香誦經七日,由駐藏大臣會同大喇嘛當眾抽簽決定靈童。所以稱為金瓶掣簽法。其瓶稱作金奔巴瓶,供在西藏大昭寺。
到乾隆晚年,大清版圖北至外興安嶺、恰克圖,西至巴爾克什湖和蔥嶺,南及南沙、西沙群島,東至台灣,國土的遼闊和國勢的強盛,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與乾隆的武功業績是分不開的。
所以,誌得意滿的乾隆親撰《十全武功記》,並自稱為“十全老人”。當然,他也沒有忘記跟隨他建功立業的將軍謀臣。他建立了紫光閣,將有功之臣的畫像供於閣中,供人瞻仰。前後共三批135人,以溥恒、阿桂、福康安為首。
5.風流天子六下江南
乾隆治下,西南平定,海內升平,儼然是一個太平天子。他承繼父祖,垂裳而治,勤政訓子,閱武習文,自認為是一個守成君主。但他又性喜巡遊,精通音律,琴棋書畫、詞翰文章無所不通,被人稱為風流天子。這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麵在乾隆身上交互顯現,再加上野史軼聞的刻意渲染,使乾隆其人也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應該說,關於乾隆的故事,有些是史實,有些則是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