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中華名人百傳十大帝王

一、千古一帝

——秦始皇

中華名人百傳十大帝王中華名人百傳十大帝王1.身世成謎少年多磨難

秦始皇的先世,始於傳說中的女修。她是東方某地的一個紡織姑娘,因誤食了一枚玄鳥(燕子)蛋,懷孕後生下一子,取名大業。大業的後代有一個叫伯益的,與舜同時代,協助禹治水,為舜馴服鳥獸,主持畜牧,被舜賜姓贏氏。經夏而商,女修後代的一支輾轉遷徙,由西而東,來到了神州大地的黃土高坡,在那裏繁衍生息。西周中葉,贏氏又出了一個畜牧專家——非子,周孝王封他為“附庸”,準他在秦(今甘肅清水縣)築城邑,號稱“秦贏”。西周末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周平王被迫東遷洛邑,危難中秦襄公護駕有功,被封為諸侯,平王把岐以西已被犬戎所據的地方賞賜給他為“封地”。

春秋時期,秦致力於在西方的發展,到文公時擁有了全部西周故地。公元前7世紀中葉的穆公,史稱“春秋五霸”之一。他全力經營西方,“益國十二,開地千裏,遂霸西戎”,在中華大地的西部實現了局部統一。不過,這時的秦尚被中原諸侯拒於盟會的大門之外。

進人戰國時期,山東六國或先或後,程度不同地進行了地主階級改革性質的變法,秦獻公也進行了一些社會政治改革,縮小了同中原國家的差距。公元前360年,秦孝公即位,他痛心疾首於“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的屈辱地位,決心深化獻公的改革。他深知變法圖強,人才為先,於是下令求賢,一時各國賢才雲集鹹陽。孝公重用來自魏國的商鞅實行變法。商鞅變法比之山東六國的變法是一場更全麵更深刻的地主階級改革,它迅速改變了秦國貧窮落後的麵貌,從此秦以強國姿態馳騁於曆史舞台。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始皇“繼六世之餘烈”,“六世”即是以孝公為首來計算的,賈誼充分肯定孝公奠定了統一六國基礎的曆史地位。孝公之後的五世是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昭襄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後來稱始皇的贏政在趙國邯鄲出生了,因生於正月故取名為正,史書中多寫為政,又稱趙政,是因秦與趙同祖,故姓趙氏。他的父親異人,是昭襄王的孫子,孝文王的中子。異人既是秦國的王孫,其子為何又在邯鄲出生呢?原來異人是以質子的身份居留在趙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質子是用於外交的一種手段,出質或是為了求和;或是為了乞援;或是為了瓦解他國的聯盟,以出質表示親善,使結盟的一方背約於對方;或為暫時不想大動幹戈而派出質子以緩和關係於一時。昭襄王采納範陽“遠交近攻”之策,韓、趙、魏是第一批打擊目標,韓又是主攻矛頭所指,異人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質於趙的。質子的身份本來就不高,異人出質的背景使他絕不會受到趙王的禮遇。異人的生母夏姬得不到太子安國君(日後的孝文王)的寵愛,子以母賤,異人正是在國內受不到重視,才會被派到兩國交惡的趙國去的。從國內他不可能得到什麼接濟,因此他在趙“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衣食住行都很寒酸。他在趙期間,秦多次攻趙,作為質子,他的處境危險,成天提心吊膽。他每當想起那些同父異母的兄弟在國內養尊處優的生活,心理實在難以平靜。尤其是想到自己既非長子,又是庶出,長期出質,與王位無緣,前途渺茫,心清更是憤懣苦悶。正當異人窮愁潦倒之際,突然吉星高照,他碰上了呂不韋。

呂不韋,韓國陽翟(今河南禹州)大商人,經商有道,買賤賣貴,家累千金。他往來各國從事商業活動,洞悉各國統治集團內部和各國之間的政治風雲,使他不僅具有生意人工於算計的精明和狡詐,而且曆練出政治家高瞻遠矚的識見和膽略。一次,他與父親同來趙國時,偶然見到了異人,立刻敏感地意識到這個落魄王孫“奇貨可居”。回到住處,他與父親進行了一番意味深長的探討:耕田獲利是十倍,贖賣珠寶獲利是百倍,而立一國之君獲利將是無數。於是他決計在異人身上進行一次贏利“無數”的政治投機。

呂不韋找到異人,對他說:秦王年老了,我聽說太子安國君最寵愛華陽夫人,能夠左右太子立繼承人的,唯有華陽夫人。你兄弟20餘人,你是中子,一向失寵,長期出質於外,即使大王去世,安國君繼立,你也沒有與長子和久居國內、旦暮圍著父親轉的諸子一爭高下的優勢。接著他表示願意拿出千金來,一部分供異人廣結親朋賓客,改塑形象,提高威望;一部分購買奇珍異寶,自己帶到秦國去為遊說打通關節。異人聽後大喜,當即頓首致謝,並許諾如果日後得到王位,“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

呂不韋人秦後,走的是裙帶路線,對華陽夫人的弟弟和姐姐賄以珍寶,曉以利害。他針對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生怕失去榮華富貴的心理,對他說:你擁有的一切,都是仰仗於華陽夫人,而她無子,一旦安國君去世,長子傒登上王位,華陽夫人必然失勢,你就危若累卵,性命堪虞了。陽泉忙向他求計。呂說,現在在趙為質子的異人極欲回國,情願做華陽夫人的兒子,華陽夫人若認他為子,立為嫡嗣,將來由他繼承王位,這樣一來異人無國而有國,夫人無子而有子,“終不失勢”。在華陽夫人的姐姐那裏,呂不韋則是要她根據女人的心理向妹妹進言:以容貌取悅於人,年老色衰愛弛。如今你深得太子寵愛,但是無子,應該在諸子中選一個既賢且孝的認作兒子,趁自己在太子跟前還說得起話的時候,請求太子立他為繼承人,這樣縱然丈夫死了,兒子為王,你終身可享尊榮,將永不失寵於秦。呂不韋力薦異人是最佳人選。華陽夫人經弟弟和姐姐雙管齊下的遊說,加之得到呂不韋以異人名義進獻的奇寶珍玩,於是對安國君大吹枕邊風,安國君終於立異人為繼承人。

與此同時,時局也在急劇變化著。在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西北),爆發了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爭——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秦國大名鼎鼎的猛將武安君自起指揮秦軍攻占了韓國的野王邑(在今河南省沁陽縣),徹底切斷了韓國腹地同齊上黨郡(郡治在今山西省長治市以北)的聯係,上黨的形勢遂危急起來。郡守馮亭舉郡降趙,試圖以此換取韓趙結為一體,擋住秦國的進攻。於是,形勢迫使趙國同虎狼之秦進行正麵的軍事抗衡,以爭奪軍事要地上黨。

趙國派名將廉頗到長平指揮戰事。廉頗不愧是經驗豐富的傑出將領,他根據敵強我弱的戰略態勢,製定了堅壁固守的作戰方針。秦軍在取得了幾次微小的戰績之後,在趙軍堅韌的防守麵前便再也無法前進一步。直到公元前260年,秦、趙兩軍依然十分艱苦地在長平相持,秦軍的將領們還看不到勝利的曙光。

當時的秦相範睢,為了改變秦軍在前線久攻不克的局麵,決心拔掉廉頗這顆大釘子。他派人持千金潛人趙國行反間計,散布說:“秦國人就怕馬服君的兒子趙括做趙軍統帥,廉頗好對付,他就要向秦軍投降了。”結果趙王中計,撤換廉頗,代之以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率軍冒然出擊,陷入秦軍重圍。

兩個月以後,陷人重圍的趙軍援盡糧絕,《史記·白起列傳》說:“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趙括困獸猶鬥,親率銳卒出壁與秦軍搏戰,中箭身亡,趙軍大敗,40餘萬兵馬向秦軍投降。秦軍統帥白起以防止“趙卒反覆”為由,除放掉240名年齡尚幼的戰俘外,40餘萬降卒盡被坑殺在山穀之中!

就在秦趙兩大敵國在長平滿懷仇恨拚死廝殺的時候,在趙國的邯鄲,一位趙國的“豪家女”正孕育著一個秦國王室的後代。在充滿了仇恨的慘烈氣氛中,一個幼嫩的新生命,就要誕生了。

曆史在這個可以說是由兩大敵國共同締造的生命的背後,搭設了一幕極為壯烈和複雜的社會場景:諸侯割據,森嚴壁壘,使關隘阻隔,嚴重阻礙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經濟、文化等方麵的交流和人員的往來。

後來的史書記載了在當時未被人注意到的一件事情:這個秦王室的後代,在長平大戰結束三個月後,於邯鄲城內叭唄落地了。他,就是本傳主人公——後來統一了中國的秦始皇。

長平之戰後,秦繼續進攻,兵臨邯鄲城下。趙王欲殺異人,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以重金買通守城官兵,倉皇逃出邯鄲。回到秦國的異人依呂不韋之計,穿上楚國的服裝,去拜見出生於楚國的華陽夫人。華陽夫人大為感動,對異人憐愛有加,改其名為子楚。

子楚脫離窮愁潦倒的困境,走向秦國權力頂峰的期間,他的兒子贏政在邯鄲出世,並度過了童年。贏政的母親是在長平大戰那年(前260年)嫁給異人的。關於秦始皇之母的出身,一說是“趙家豪女”,另一說是呂不韋家的歌姬,這使得秦始皇的出身問題成為千古之謎,引發了史學家至今仍沒有最後結論的大辯論。

早在呂不韋立異人為嫡嗣成功之後,便著手安排異人的婚配。他在邯鄲諸姬中挑選一名美貌出眾的趙姬,並和她同居。趙姬能歌善舞,很得呂不韋的歡心。當他知道趙姬有孕後,便撥動他的如意算盤:“我要是把趙姬獻給異人,如果生一個男孩,是我的親生兒,繼承王位,就是呂氏的後代。這也就不枉我傾家蕩產下這個賭注。”於是,呂不韋精心作了安排:他請異人喝酒,席間讓趙姬歌舞,並命趙姬不斷向異人敬酒,異人被弄得神魂顛倒。酒席散後,異人請求呂不韋送趙姬給他為妻。呂不韋假裝發脾氣,異人苦苦哀求,呂不韋“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對於這段曆史,《史記·呂不韋列傳》有記載: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即異人)從不韋飲,見而說(悅)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自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對於這段記載,不少人認為這是一種不可靠的傳說。例如王世貞的《讀書後記》便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認為這是呂不韋自己有意編造,他想用以暗示始皇,知道他才是真正的父親,應該使他長保富貴。第二種認為是呂氏的門客們為了泄憤,罵秦始皇是私生子,並使天下的人知道秦國是比六國先亡(轉引自郭沫若:《十批判書》)。這種推測也是不足信的。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斷言,《史記》這段記載“確實是莫須有的事”。他提出了三點可疑:“第一,僅見《史記》而為《國策》所不載,沒有其他的旁證。第二,和春申君與女環的故事,如同一個刻板印出的文章,情節大類小異。第三,《史記》本文即互相矛盾而無法說通。”對於以上三點疑點是可以消除的:

第—,《史記》的記載有不少為《戰國策》所不載,沒有旁證,照樣保持《史記》的真實性。如《史記》載之尉綜事跡為《戰國策》所不載,於是有人認為“不足盡信”(錢穆:《先秦諸子係年考辨》第456頁《尉綴辨》)。近年在山東銀雀山發掘的一號漢墓中,《尉絛子》一書,充分證明了《史記》的記載是可信的。

第二,春申君與女環的故事出於《戰國策·楚策》。《史記》所載的故事與此相類似,並不能否定《史記》記載的真實性,隻能說明這種鬥爭手段在當時是被不少政治上的風雲人物所運用的。

第三,並沒有自相矛盾。司馬遷說呂不韋“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此“姬”即為“趙豪家女”,這完全說得通。錢大聽也解釋說:“不韋資助之,遂為豪家。”

有鑒於此,班團幹脆稱秦始皇為“呂政”。宋代裴駟在《集解》作了解釋:“呂政者,始皇名政,是呂不韋幸姬有娠,獻莊襄而生始皇,故雲呂政。”某些學者對秦王政為呂不韋私生子一事持否定的態度,無非是想抬高秦始皇的聲望,其實沒有必要。說秦始皇是私生子,並不影響他統一中國的偉大形象。曆史上常有這樣的人物,出身是卑賤的,而所幹的事業是偉大的。偉大的人物是私生子,不乏其人。

公元前259年贏政出生。這個孩子全然不像他容貌姣好、歌喉婉轉的母親,他長著飽滿的天庭,一張大大的。虎口",一對眼球突出的“馬目”,鼻子高高隆起,挺著“鴛鳥膺”——雞胸,而且聲音嘶啞似豺聲。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度過了一段一生中最為艱辛的日子,因此他對母親懷有特殊的感情。贏政出生後,父親正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奔忙,幼小的他沒有得到父親的關愛,反而飽受父親的牽連,在沒有安全感中戰戰兢兢度過了童年。父親逃離趙國後,留在邯鄲的他和母親朝不保夕,東躲西藏,在他的周圍是長平大戰被秦坑殺的40萬冤魂的親屬們充滿怨恨和敵意的目光。這段艱辛的童年生活,給他幼小的心靈留下永遠的傷痕,給他的性格打上深深的烙印:冷酷、偏狹、多疑、殘忍、貪於權勢,強烈的報複心等,當然還有堅毅、剛強、勇往直前的精神。

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秦昭王在鹹陽死去,太子安國君柱即位,是為孝文王。孝文王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至此,子楚的秦國儲君地位已完全被法定化。隨著山東各諸侯國的使臣至鹹陽吊唁秦昭王,趙國對趙姬母子的態度也有所轉變,終於將趙姬母子放歸秦國。

於是,隨母躲藏了6年的贏政,有生以來第一次踏上秦國的土地。

秦始皇是秦人的後裔,卻降生於異國他鄉;他的父親是一個質於趙國的落難王孫,幾度周折後,才時來運轉,走上了紅運;他歸秦後當上了王儲,史書卻偏說他是大商人呂不韋的私生子。撥開撲朔迷離的曆史迷霧,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曆史偉人苦難的童年。

2.剪除呂不韋鏟掉嫪毐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56年)秋,鹹陽城裏籠罩著一片肅穆哀傷的氣氛。為秦國統一大業立有殊勳的昭襄王駕崩了,舉國悲輸。獨有一位年近十歲的少年,內心裏卻暗藏著說不出的喜悅。這種壓抑不住的歡快心情,從他一踏上秦國的土地便油然而生了。是為祖父安國君立為孝文王而欣喜嗎?不是。是為父親立為太子而慶幸嗎?也不是。使他感到歡樂與榮幸的,是因為他脫離了那可怕又可恨的趙國都城邯鄲,回到盼望已久的繁榮、興盛、溫暖、親切的秦都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