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小企業融資的三大難(2 / 2)

3.政府對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開啟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夠。中小企業從證券市場融資是非常困難的,加之我國基金組織以及其他融資公司還處於初建階段,其他融資渠道也沒有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有效機會。

4.銀行金融機構在貫徹政府“抓大放小”方針的過程中,實際上走的是“扶大棄小”的路子,大量的信貸資金流向了國有大企業。他們認為中小企業貸款沒有規模效益性,是“零售”業務,從效益角度考慮,銀行更願意將有限的信貸資金投向大型企業,做“批發”業務。

5.銀行的商業化改革致使銀行信貸投入量不足。雖然國家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各商業銀行貸款額有所增加,但總量仍不足。在“清理不良資產,化解金融風險”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內部清理整頓,迫使銀行收縮信貸規模,尤其是減少了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規模。

6.信用擔保製度不健全,抵押擔保難落實。為防範和控製金融風險,各金融機構基本停辦了信用貸款,普遍實行資產抵押擔保貸款製度。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經營規模小,固定資產少,土地、房屋等抵押品不足,流動資產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易發生物質形態變化,無形資產又難以量化等特點,這與金融機構對固定資產等抵押物偏好相左,妨礙了中小企業從金融機構融通資金。

第二,“打井”難——內源融資難

內源融資是指公司經營活動結果產生的資金,即公司內部融通的資金,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舊構成。內源融資的過程就是企業不斷將自己的留存盈利、折舊和定額負債等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過程。內源融資是企業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小企業依靠自身力量“打井”的行為。

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小企業在創業階段基本上是靠內源融資解決資金問題。在創業階段,企業的經營規模尚小,產品尚不成熟,且市場風險較大,因此外源融資不僅難度大且融資成本高,於是中小企業不得不進行內源融資,主要采取企業自籌和向關係人借貸兩種形式。自籌通常表現為在流動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向員工集資。但是,當金融危機襲來,中小企業訂單驟減,生產規模日縮,並不得不裁員的時候,向員工集資的路子幾乎全部被堵死。企業朝不保夕,員工的命運也岌岌可危,誰還願意拿出錢來救企業,即使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力。金融危機是全球性的,中小企業家家都是日子難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中小企業能夠借貸的關係人,自身不保,哪有財力救別人?集資不成,借貸無門,中小企業“打井”的打算隻能落空。

第三,“救助”難——政府扶持難

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重要原因。政府對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力度不夠。迄今為止,我國還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有關中小企業融資方麵的法律,導製各種所有製性質的中小企業在法律和權利上的不平等。許多發達國家都建立了中小企業特殊融資機製。如韓國的中小企業銀行、日本的中小企業融資庫等,這些機構一般由政府設立,並在不同程度上依靠政府資金來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而在我國,目前還是大企業得到政府更多的重視和政策方麵的傾斜,中小企業融資仍是難得到政府扶持。我國政府為了救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抗旱”問題,曾製定並實施了一係列資金支持和稅收政策。這些措施和辦法看起來都很好,但是,實踐中可操作性仍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