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趙□的禦船由於過於龐大,被外圍的船隻阻隔在中間,無法突圍,張世傑不得不派小舟前去接應。當時天色已晚,風雨大作,昏霧四起,咫尺不能相辨,陸秀夫唯恐小船為元軍假冒,斷然拒絕來人將趙□接走。張世傑無奈,隻得率戰艦護衛著楊太後殺出□門。
宋軍敗局已定,陸秀夫見大勢已去,先逼迫自己的妻子兒子跳海自殺,然後對趙□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捐軀。德祐皇帝(指宋恭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隨即抱著九歲的宋帝趙□投入大海,瞬間被滔滔海水淹沒。趙□身邊的很多大臣宮人也都跟隨投海自盡,狀況十分慘烈。
據說陸秀夫死後,其最小的兒子陸自立(號複宋)和其他南宋遺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島一帶,陸自立被眾人推舉為首領,厲兵秣馬,以圖複興宋室。但不久後,爪哇國突然發生內亂,陸自立隻得率眾離開爪哇,來到爪哇北部沿海三百餘裏的順塔,並自立為順塔國王。明永樂九年(1411年),順塔國王曾派遣使者進貢方物給明王朝。另外在海外謀求複國的還有因上書指責賈似道而遭到貶斥的陳仲微,他流落到安南後,企望以“回天力量”來反元複宋。但卻最終無力回天,於四年後病死在安南。臨終之前作詩說:“死為異國他鄉鬼,生是江南直諫臣。”安南國王對陳仲微十分同情,作詩悼念說:“痛哭江南老巨卿,春風揾淚為傷情。回天力量隨流水,流水灘頭共不平。”
這場著名的□山大海戰曆時二十多天,雙方共投入兵力五十餘萬,動用戰船二千餘艘,最終以宋軍全軍覆沒而告終。宋軍還有完好無損的船隻八百艘,全部落入張弘範之手。張弘範為了記錄自己滅宋的不世之功,派人在□門的巨石上刻下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後來明朝建國後,有人將張弘範所鐫刻的字跡全部鏟去。還有一種說法:當地人不恥張弘範,特地在□門立了一塊石碑,上書“宋張弘範滅宋於此”,以此來嘲諷張弘範。
陸秀夫的遺體浮出海麵時,被當地人收葬。元軍在清理戰場的時候,發現一具身穿黃衣的幼童屍體,身上帶有金璽,上書“詔書之寶”四字,於是送交張弘範。經確認,正是趙□隨身攜帶的玉璽。張弘範大喜,斷定黃衣幼童屍體就是宋帝趙□,立即派人去尋找。但非常傳奇的是,趙□屍體離奇失蹤,下落不明。推斷起來,可能是為忠義人士悄悄埋葬,以免其落入元軍之手。
張世傑率少部分軍隊突圍以後,幾天後才得知趙□死訊。他還想奉楊太妃為首,圖謀再舉。楊太妃得知趙□已死,悲痛欲絕,撫胸大哭說:“我忍死漂泊至此,正為趙氏一塊肉,如今無望了!”說罷投海自殺。據說跟隨其跳海殉國的南宋遺臣和後宮女眷的人數超過了十萬人。
楊太妃自殺後,張世傑萬念俱灰,已經完全喪失了信心和希望。當他移師到海陵山(在陽江縣之南海中)一帶時,遇到了強烈的颶風。將士勸他登岸躲避颶風,張世傑歎息道:“無以為也。”他相信上天有靈,堅持不肯上岸,還登上舵樓祈禱說:“我為趙氏矣,亦已至矣。一君亡,複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幾敵兵退,別立趙氏以存祀耳。今若此,豈天意耶!”(《續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四》)然而,風浪越來越大,似乎有意與困境中的張世傑為難。張世傑堅持不肯離船上岸,顯然已經抱定必死之心。最終,他的座船被風浪打沉。一代英傑就此飲恨於平章山下的大海之中,終於未能實現他匡複宋朝的夙願。
另一主要將領蘇劉義突圍後回到家鄉福建泉州德化,堅持抗元,不久在與元軍的混戰中身亡,“被刺挺立不仆,血漬石上朱殷不滅”(清乾隆版《德化縣誌·人物·忠烈》)。這大概是上天在告誡人們,總有一些斑斑的鮮血無法抹去,正如總有一些淋漓的犧牲不能忘記。
“寫到□山同覆日,不堪回首憶陳橋”。□山之戰結束數天之後,漂浮在□山附近海麵上的屍體多達十幾萬,慘不忍睹。這些人大都是自殺殉國,這種寧死不降的勇氣被時人和後世視為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身在元軍軍營的文天祥親眼目睹慘狀,作詩道:
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
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
文天祥後被押到元大都,因寧死不降,最終被殺。其《正氣歌》、《金陵驛》均成為傳世名作,“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更是充分體現了光輝的民族氣節和不屈精神。
南宋滅亡後,一些文人義士或堅持抗元,以身殉國,或遁跡山林,誓不仕元,成為所謂的“遺民”。而南宋遺民詩人的作品也在遺民詩史上寫下極為重要的一章,與文天祥同科進士的謝枋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因得罪賈似道被貶斥,後來赦還,率兵抗元,兵敗後被迫流亡。謝枋得是當時著名學者,詩文豪邁奇絕,自成一家,影響很大。元朝為了捉拿他,將其妻李氏和兩個兒子都逮捕下獄扣為人質,李氏後來不屈而死。謝枋得長期過著流亡的生活,生活極為困苦,隻能以卜卦、織賣草鞋或教書為生。但在家國仇恨下,他堅持寫下了大量詩文,表達了複國還鄉的強烈願望。
元世祖忽必烈下詔征天下人才時,集賢殿學士程文海薦舉宋遺民二十二人,以謝枋得居首。謝枋得堅辭不就,寫下了著名的《卻聘書》:“人莫不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決不失誌。”表現出視死如歸的凜然氣慨。福建行省參政魏天佑急於邀功,派人搜捕到謝枋得,強行將他押解至大都。謝枋得始終不屈,絕食五天而死。北京至今還保存著專門為紀念謝枋得而建的“謝疊山祠”。
南宋自宋高宗趙構始,止於宋帝趙□,共曆九帝,統治一百五十三年,至此滅亡。
龍虎散,風雲滅。千古恨,憑誰說?
宋朝,曾經是中國封建王朝中經濟最發達、商業最繁榮的帝國。這個帝國的時代,曾經有過空前燦爛的文化成就:理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領域碩果累累;二程、朱熹、歐陽修、蘇軾、司馬光及沈括等優秀人物,享譽千古;而活字印刷、指南針及火藥的發明和應用,更是對人類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曾說:“兩宋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整個封建社會曆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陳寅恪先生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英國著名史學家湯因比甚至無比憧憬地想象著:“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
然而,忽一聲鼙鼓揭天來,繁華歇。
南宋被蒙古所滅,是曆史上中國第一次整體亡於遊牧民族之手。對於當時的遊牧民族而言,武力和刀劍才是可靠的力量,金銀和珠寶才是真實的財富,而文明不過是虛幻的空中樓閣。因此,宋朝之滅亡,失去的不僅僅是大地山河、錢帛子民,還有一段輝煌的中國文明。宋朝滅亡後,中國的文明急劇衰落,那些熠熠生輝的風範大家的名字——範仲淹、歐陽修、蘇軾、李清照、辛棄疾、陸遊——再也沒有出現過。相比於蒙古一度震驚世界的無敵武功,這又是何等辛辣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