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龍虎散,風雲滅——宋與元(11)(2 / 3)

在這場本來不該發生的糾紛中,張濡的態度應該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不知對方使者身份的托詞也相當勉強。但這也不能表明張濡就是意誌堅決的主戰派,事情發生後,他還將傷重的廉希賢捆送到臨安去請功,顯然是典型的沽名釣譽之徒。

廉希賢被送到臨安後不久,因傷重死去,時年二十九歲。廉希賢的兄長便是元初傑出的名臣廉希憲,人稱“廉孟子”,官至從一品中書平章政事,其位僅次於中書令和左、右丞相。因廉希憲時居高位,深受元世祖寵信,南宋朝廷擔心元軍會因為廉希賢之死而大肆報複,便決定由宰相陳宜中出麵,寫了封言辭懇切的道歉信,聲稱殺元信使是邊將所為,謝太後和宋恭帝事先並不知情,南宋願意嚴懲邊將,並輸幣給元軍,請求罷兵修好。

信被送到在建康的元軍統帥伯顏手中。伯顏認為這是南宋朝廷的詭計,是在故意試探元軍的虛實,但還是派議事官秦中、張羽同南宋使者一起去臨安查探事情究竟,同時催促南宋朝廷盡快投降。然而,到達平江(今江蘇蘇州)驛站時,元使者張羽又被一名“愛國心強烈”的宋將派人攔路刺死。伯顏由此而怒火中燒,發誓不再與南宋朝廷議和,並下令立即進攻南宋。

本來張濡因為擅殺元朝信使事件要受到南宋朝廷的嚴厲處罰,以來向元軍謝罪,如此一來,反而逃脫了處罰,儼然又是一名愛國英雄人物。然而,元將阿剌罕卻因為痛恨張濡之前無端殺死元國信使,一到獨鬆關關下,便揮軍急攻。宋軍人少,張濡頻頻向南宋朝廷告急,南宋朝廷便命文天祥從平江(今蘇州)赴援獨鬆關。這其實是飲鳩止渴的一著,如此一來,就相當於放棄了平江。文天祥雖不願意,但也無可奈何。

文天祥,原名雲孫,字天祥,中貢士後,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寶□四年(1256年)中頭名狀元後,他又改字宋瑞,後號文山。曆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宋恭帝德□元年(1275年)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鬆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十一月二十二日,獨鬆關被圍已經近一月,張濡突然率軍出關,名義是要主動出擊,北上阻止元軍。值得強調的是,正史均記載張濡此舉為陣前逃遁,這種可能性非常大。因為元軍痛恨張濡,誓要為廉希賢報仇,點名要將張濡碎屍萬段才肯罷休。在如此高壓之下,張濡臨陣出逃也就不足為奇了。隻不過他的運氣實在不好,離開獨鬆關不久後,便與元騎兵遭遇,在交戰時受到夾擊,宋軍潰敗。張濡當時逃脫,但後來還被元軍俘虜,並被殘酷殺死,他的豐厚家產也被抄沒,轉送給廉希賢的家人。事見《元史·卷一百二十六·廉希憲傳附廉希賢傳》。

十一月二十三日,張濡離關後一日,元軍大力進攻獨鬆關,獨鬆關陷落,宋守將馮驥被俘,不屈而死。

此時,文天祥率領的援軍還在路上,他還在途中寫了一首《赴闕》的詩:“楚月穿春袖,吳霜透曉存,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役役慚金注,悠悠歎瓦全。丈夫意何事,一日定千年。”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就在文天祥離開平江三天後,平江也失守。

宋朝滅亡後,獨鬆關一直延續著“京杭驛道”(南京至杭州)要津的使命,為古代北方南通杭州的必經關隘。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紅巾起義軍據獨鬆關,占安吉,而元軍自雙溪口北上,破獨鬆三關,起義軍因而失敗。清鹹豐十年(1860年),清軍進攻天京(今江蘇南京),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為解天京之圍,由杭州借獨鬆關捷徑,迅速北上,與各路太平軍大破清軍,天京之圍遂解。由此可見獨鬆關為用兵出奇之道,兵家必爭之地。不過獨鬆關今已失其險。

獨鬆關失守,意味著臨安的大門已經洞開,獨鬆關臨近州縣的官吏均望風皆遁。臨安守衛空虛,謝道清下詔,號召各地起兵勤王,各地官員要麼準備投降元軍,要麼還在觀望,立時響應的隻有張世傑和文天祥。

張世傑此時正駐守郢州,接到勤王詔書後,立即領兵入衛臨安,途中還收複了饒州。但宰相陳宜中對張世傑不信任,因他曾為張柔部將,而元軍主將張弘範正是張柔的兒子。正值用人之際,陳宜中卻自作主張地調換了張世傑原來統率的軍馬,此舉難免令人心冷。可佩的是張世傑並沒有因為朝廷的猜忌而投降元軍,反而堅持到了最後。

文天祥此時任贛州知州,接到詔書後,召募軍士兩萬人,其妹夫彭震龍、門客劉洙等人也都隨從起兵,打算一起入衛臨安。當時有人勸文天祥不要以卵擊石,說:“現在元兵三道而進,你以烏合之眾萬人去迎敵,無異於驅羊去鬥猛虎。”文天祥回答說:“我也知道情況如此。但國家危難,征天下兵,竟無一人一騎前往,我深以為恨,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難。或許天下忠臣義士聞風而起,社稷還可保全。”當文天祥一行前往臨安時,陳宜中認為他統率的是烏合之眾,“兒戲無益”,竟然不準他入衛臨安。

在元軍壓境之時,南宋朝廷人心浮動,恐懼不堪,京師官員棄官逃跑的現象日益嚴重。其實,自從賈似道軍潰魯港後,南宋朝廷便已經陷入了極度不穩定的狀態。左相王□認為自己的建議不得施行,上書請求辭職罷政,不待命令下達,便自動離職。右相章鑒見元兵日益迫近,借故離職逃去。此後,廷臣出逃成風。謝道清迫不得已,重新任命王□為左相,並削奪了章鑒的官職,想以儆效尤,但仍然不能製止廷臣繼續出逃。

不久,臨安戒嚴,同知樞密院曾淵子、左司諫潘文卿、右正言季可、兩浙轉運副使許自、浙東安撫使王霖龍、侍從陳堅、何夢桂、曾希賢等數十人先後逃走,朝堂中一片冷落蕭條。簽書樞密院事文及翁、同簽書樞密院事倪普為了順利走脫,竟然暗示台諫彈劾自己,以求去職,台諫的彈劾奏章還未遞上,便急不可待地逃出城去。

謝道清勃然大怒,命人在朝堂貼出告示:“吾與嗣君遭家多難……內側畔官離次,外則委印棄城,避難偷生,尚何人為?”又提出,凡堅守崗位的,尚書省記上一功;叛國逃亡的,由禦史查明情況上報。但仍然無濟於事。

右相陳宜中行事專斷,且無實際才能,遭京學生劉九皋等上書指責,陳宜中竟然不經允許就擅離離開京師。謝道清多次征召,三個月後才回到任上。執政大臣(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及樞密院長官統稱為執政大臣)已是如此,其他普通官員更是無時不刻在尋找機會脫身。到後來,謝道清有一次在慈元殿宣布任官詔書時,到場的文官僅有六人。南宋已經無人能支撐大局,呈現出一派樹倒猢猻散的景況。在這樣的狀況下,南宋滅亡隻是時間問題,朝野上下對此均是心知肚明。獨鬆關陷落三天後,宋恭帝便主動向元軍統帥伯顏獻出了玉璽和降表,請求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