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聽說李璮叛變後,擔心腹背受敵,立即積極籌劃對策。漢人幕僚姚樞說:“李璮兵變後有三種選擇。上策是迅速北上,直搗燕京,控扼居庸關,使北征的蒙古軍不能南下;中策是與南宋聯合,固守擾邊;下策是據守濟南,等待其他漢族世侯響應。”姚樞料定以李璮之為人,必選下策,實際上是坐以待斃。於是,忽必烈命宗王哈必赤總督諸路蒙古、漢軍揮師南下,討伐李璮。
果然如姚樞所料,李璮進據濟南後,沒有采取進一步的行動。他還指望南宋能助他一臂之力,但他一貫反複無常,實在難以贏得信任,南宋朝廷隻封李璮為齊郡王,並未在軍事行動上給予有力配合。李璮進攻濟南時,曾傳檄河北,希望取得河北、山東一帶嚴忠範、史天澤等漢人世侯的支持,但應者寥寥。
宋景定三年(1262年)三月,忽必烈軍與李璮軍隊戰於高苑老僧口,李璮兵敗,退守濟南。四月,忽必烈命右丞相史天澤(河北豪族,人稱三哥,木華黎進攻金國時,率眾投降蒙古,以長女嫁木華黎,他也是元朝唯一官至右丞相高位的漢人)增援。史天澤到山東後,對哈必赤說:“李璮詭計多端,又有精兵,不宜與他硬拚,應當長期圍困。”於是,各路將士開河築環城,將濟南城團團圍住。李璮困守孤城三月餘,城內糧絕,以人為食,軍心渙散,李璮愛將田都統縋城出降。李璮自知破城在即,親手殺死妻妾,入大明湖投水自盡,因水淺未死,被蒙古軍抓住。
在審訊李璮時,出現了極為戲劇性的場麵。嚴忠範責問李璮道:“你率兵反叛,這是何等行為?”李璮冷笑,回答說:“你們明明與我相約,到了時間卻又不來。”李璮話未說完,便被惱羞成怒的嚴忠範刺了一刀。史天澤又問:“忽必烈沒有虧待過你,你為什麼謀反?”李璮說:“你也與我文書結盟,為何背盟?”李璮當眾揭發嚴忠範、史天澤之前曾經暗中通信有約一事,引起了史天澤等的巨大恐慌,立即下令砍掉李璮的雙手、雙腳,在軍前殘酷處死。
李璮事變時,蒙古淮北戍軍被調去參與平定李璮。南宋朝廷乘淮北空虛,派驍將夏貴渡過淮河,在淮東製置司事李庭芝配合下,自新蔡、符離(今安徽宿縣)、蘄縣(今安徽宿縣南)發動攻勢。當年五月,夏貴攻克蘄縣,並乘勝奪取了亳、滕、徐、宿、邳五州。但是當七月李璮平定後,蒙軍立即在淮北地區開展反擊。南宋乘李璮事變收複的七州四縣又盡為蒙古漸次奪回。蒙軍在這些地區派兵戍守,將戰線重新恢複到淮河沿線。
李璮事變雖然隻是局部的,曆時也隻有短短的五個月時間,但對忽必烈的統治政策卻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從中看到了漢人豪族勢力發展對蒙古統治的嚴重威脅,便采取遷轉和不許軍民兼職的辦法,果斷地解除他們的兵權,實行兵民分職,管民官理民事,管軍官掌兵戎,從而把兵權進一步集中到朝廷手中。之前擅殺李璮的史天澤為人機警,看出了苗頭,主動上書請求說:“兵民之權,不可並於一門,行之,請自臣家始。”即日史氏子侄解兵符者多達十七人。
與李璮事變相關的還有王文統被誅事件。王文統原為李璮幕僚,因將女兒嫁給李璮,成為了李璮的老丈人,地位直線上升。不過,他倒並非是靠女兒吃飯的平庸之輩,而是確有不凡的才華。忽必烈攻打襄漢時,王文統的學識引起了廉希憲、張易、劉秉忠等人的注意,被鄭重引薦給忽必烈,從此深得器重。忽必烈即位後,任命王文統為中書平章政事,行省事於燕京,主管漢地政務,總理國家規模法度及財政稅賦、差發、鹽鐵諸事,權力極大,對元朝各種製度的奠定起了極為的重要作用。李璮事變後,有人揭發王文統曾派兒子王蕘與李璮暗通消息。忽必烈派人查閱王文統與李璮的通信,其中有封信中有“期甲子”的話,十分可疑,王文統對此辯解說是為了推遲李璮的反期。此說自然難以取信,王文統與其子王蕘均被忽必烈下令處死。這是元初政壇的一個重大事件,引發了一場空前的政治風波。
忽必烈身邊一直聚集有一大批漢族儒士,這些人深得忽必烈的信任,忽必烈對他們也常常言聽計從。然而,王文統事件加重了忽必烈對漢人幕僚的疑懼心理。剛好此時色目人(西域和中亞一帶的各族人被統稱為“色目人”,以經商理財見長,蒙古貴族因蒙古人不善商賈,素來把銀兩委托給色目人代為經商放債,借以獲取利息)一起向他進言說:“回回雖時盜國錢物,未若秀才(指漢人官員)敢為反逆。”於是忽必烈逐漸疏遠漢人儒士,並開始重用色目人以牽製漢人。
就在忽必烈用人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一個叫阿合馬的色目人及時出現了。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相貌普通的人會在日後掌握了中央實權,成為元初的傳奇人物,也成為曆史上有名的酷吏貪官。阿合馬原為中亞費納客忒(今烏茲別克西南錫爾河北)人,來到蒙古境內後,隨侍忽必烈皇後察必的父親弘吉刺氏按陳那顏,最終以巧著善辯和善於理財得到了忽必烈的信任和重用。阿合馬采取各種手段橫征暴斂,為忽必烈聚財致物,並趁機謀取私利,導致民眾怨聲載道。又廣結親屬和色目人為黨羽,“內通貨賄,外示刑威”,把持朝政長達二十年。阿合馬打擊異己、貪贓不法的行為,甚至引起了皇太子真金(忽必烈之子)和一些主張行漢法的大臣的痛恨。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忽必烈北巡開平(當時已經升為上都),皇太子真金隨行,阿合馬則以中書平章政事的身份留守大都(今北京)。益都千戶王著與一名號稱會法術的僧人高和尚合謀,計劃乘忽必烈離京之機除掉阿合馬。二人經過周密策劃,於三月十七日上午開始了行動,先派兩名蕃僧到中書省,假傳皇太子真金的命令,說太子今天晚上要趕回京城與國師共做佛事,要阿合馬等中書官員做好迎接的準備。不料兩名蕃僧言行舉止可疑,引起了宿衛士高觿(渤海人)的懷疑,他下令逮捕了兩名蕃僧,嚴加審訊。兩名蕃僧沒有吐露實情,中書省官員一時也不明所以。中午,王著派心腹崔總管拿著偽造的皇太子令旨,命樞密副使張易發兵,當天夜裏必須趕到太子宮前麵。於是張易領兵前往東宮駐守。非常湊巧的是,張易在半路遇到了高觿。高觿問道:“你要去做什麼?”張易卻不肯明說:“過了今夜,你自然就知道了。”高觿更加好奇,一定要追問,於是張易悄悄告訴高觿說:“皇太子要誅殺阿合馬。”高觿原本懷疑有人偽造皇太子命令興風作浪,正要追查此事,但聽了張易這話後,聯想到皇太子素來怨恨阿合馬,當即不敢再多問。當天晚上,王著親自騎馬去見阿合馬,說皇太子馬上就到,要求中書省官員立即前去迎接。阿合馬不敢怠慢,派右司郎中脫歡察兒等數騎出關迎接。脫歡察兒等人在半路遇見了王著和高和尚率領的八十餘人,其中一人偽裝成皇太子,上前厲聲斥責脫歡察兒,並立即拔刀殺了他。一行人隨即從健德門進入皇城。當夜二鼓十分,假太子在眾人的簇擁下,來到東宮前,大聲呼叫開門。守衛東門的高觿懷疑有詐,說:“太子往日從來不走此門,為什麼今天要走這裏?”堅持不肯開門。王著等人便改走南門,守衛南門的張易放這一行人通過,並召中書省官員前來相見。當阿合馬來到假太子麵前時,一旁早有準備的王著突然從袖中拿出銅槌,猛擊阿合馬腦袋,阿合馬當場斃命。這時候,高觿發覺情況不對,率軍趕到,王著部下一哄而散,王著早有舍身取義之心,挺身請囚,高和尚逃走,後在高梁河被捕獲。二人均被誅殺,剁成肉醬,張易也被處死。王著臨刑前大喊說:“王著為天下除害,現在死了,將來一定有人為我寫下這件事的!”忽必烈聽說後,先是懷疑漢臣奪權,但不久後,樞密副使孛羅告發了阿合馬貪汙等不法事。忽必烈聽後勃然大怒,命罷黜其黨人七百四十人,且追治阿合馬罪,發墓剖棺,戮屍於通玄門外,放狗吃掉其屍肉。阿合馬之子忽辛、抹速忽、阿散、忻都等都被處死。一批推行漢法的大臣複出,擔任要職。阿合馬被殺一案十分詭異,不少人懷疑此事其實是受皇太子真金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