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金國將燕京及涿(今河北涿縣)、易(今河北易縣)、檀(今北京密雲)、順(今北京順義)、景(今河北遵化)、薊(今河北薊縣)六州歸還給宋。其中涿、易二州已由宋自取得。而金軍在撤離燕京及檀、順、景、薊四州時,把城內的金帛財物及官員百姓席卷一空,宋朝僅僅得到幾座空城而已。宋朝不但無法在燕雲地區取得賦稅收入,還要為戍軍轉運來大量的軍糧,光運費就是一筆巨大的開支,由此導致河朔、河東、山東地區民力消耗殆盡。
而宋宰相王黼等卻恬不知恥地上表稱賀,稱收複燕京是“不世之功”。宋徽宗十分得意,宣布大赦天下,還命王安中在延壽寺中作“複燕雲碑”以紀念這一功績。王黼、童貫、蔡攸等人也被認為收複燕京有功,因此而加官晉爵。
尤其是降將郭藥師的一番吹捧,令宋徽宗的虛榮心飛上了天。郭藥師說:“臣在北國,時常聽說趙家天子,總覺得像在天上一樣,沒想到今日得見龍顏。”宋徽宗心花怒放,賜予郭藥師宅邸、美女等,又委任他鎮守燕山(金將燕京還於宋後,宋設燕京為燕山府),還希望他能抓住遼天祚帝。郭藥師卻回答說:“天祚帝為臣舊主。陛下要臣死,臣不敢辭,要臣殘害舊主,臣做不到。”宋徽宗聽了十分感動,覺得郭藥師忠誠可嘉,親手解下自己所穿的珠袍,賜給他以示恩寵。
收複燕京後不久,北宋朝廷又向金國表示,願增加歲幣而請金歸還西京及所屬武(今山西神池)、應(今山西應縣)、朔(今山西朔縣)、蔚(今河北蔚縣)等八州。金太祖阿骨打當時正忙於追擊遼天祚帝,權衡利弊後,表示為了與宋永遠結好,可準許將西京及所屬州郡土地、民戶歸還給宋,而且不再另要每年代稅錢,隻要一次性犒軍費就可以。北宋朝廷也表示同意,實際上就是用所謂的“犒軍費”贖回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
不過,這一協議還沒來得及執行,金太祖阿骨打由於追趕遼天祚帝過於勞累,病死途中,時五十五歲。他的一生,完成了兩件大事,即建國與滅遼,由此成為《金史》上最傑出的人物。金太祖弟吳乞買(又叫完顏晟)繼位,是為金太宗。
金太宗吳乞買曾表示遵奉金太祖之意,將西京地區歸還給宋。但當宋派使臣至金索取西京及所屬八州時,駐守西京的金將領完顏宗望(金太祖次子,又叫斡離不)堅決不同意,以宋接納金叛將張玨為理由,指責宋朝違背盟約,招納叛亡。他還向金太宗提出,西方還不安定,在逃的遼天祚帝正在準備向金進攻。如果把西京等州郡歸還給宋,金軍就失掉屯駐之地,一旦發生戰爭,金就無據地可守,也就難以堅持。金太宗聽從了宗望的意見,拒絕將西京地區歸還給宋,隻是將武、朔二州劃給了宋。
張玨,平州義豐(今河北灤縣)人,原是遼國大將,投降金國後任平州留守,後背叛金國,攜帶平州版圖投奔宋朝。宋宰相王黼認為這是不用一兵一卒,不花一錢一帛就能從遼、金手中得到平州地區的絕好機會,力勸宋徽宗收留張玨。代表宋朝同金訂立盟約的趙良嗣極力反對,認為這違反宋金協議,肯定會遭到金的報複。宋徽宗不但不聽,還將趙良嗣降職處分。金人聽到張玨投降宋朝後,立即派二千騎兵前去討伐,張玨領兵迎戰。金人見張玨人多勢眾,便在州門上書寫了“今冬複來”四個大字,不戰而退。宋朝廷便以張玨為節度使,世襲平州。金人隨後派完顏宗望攻打平州。剛好這個時候,宋朝廷封張玨為泰寧軍節度使,張玨率全城官吏出平州,到郊外迎接前來宣讀封官詔書的官員,結果被金軍得知消息,派一千騎兵偷襲,輕而易舉地占領了平州。張玨不得不逃到燕山投奔郭藥師。郭藥師將其改名為趙秀才,藏了起來。但金人繳獲了宋朝廷給張玨的任命狀,又從俘獲的張玨之弟身上得到了宋徽宗寫給張玨的親筆信,勃然大怒,指責宋毀約背盟,向宋燕山宣撫司使王安中索要張玨。王安中不敢惹怒金人,不得已殺了一個容貌酷似張玨的人,將首級送給金人,卻為金人識破,揚言要進攻燕山。宋徽宗驚慌不已,連忙命王安中將張玨勒死,將其首級裝於木匣內,連同張玨的兩個兒子一起送往金營。兔死狐悲,遼降宋將領郭藥師及部屬均悲憤流淚。郭藥師憤怒地責問王安中:“金人要張玨的頭,你就給;如要我郭藥師的頭,你也給嗎?”王安中畏懼郭藥師叛變,一度請求罷離燕山府。
再談一下遼國的滅亡。北遼蕭太後一行人逃出燕京後,在去向問題上發生分歧,蕭幹自立,後來為其部下所殺,耶律大石則挾持蕭太後重新投奔遼天祚帝。天祚帝殺死蕭氏後,殺氣騰騰地責問耶律大石為何要擁立耶律淳為帝。耶律大石慷慨陳詞說:“陛下(指天祚帝)以全國之力,不能拒擊金兵,而棄國遠遁,使百姓遭殃。所以,即使立十個耶律淳都沒有過錯,因為都是太祖子孫,這總比向金投降乞命要好。”天祚帝無言可對,隻好赦免了耶律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