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平州路及西京的分布,便可以了解金主阿骨打的心態。平、灤、營三州,呈三角形分布在燕京以東,其北部的隔鬆亭、榆關兩個隘口與金國“本土”相連,東、南兩麵則臨海,具有地理上絕對的優勢。西京地處燕京以西,雖然並沒有關隘可守,但卻與平州共同對燕京形成鉗形控扼之勢,對燕京極具威脅。
顯然,到了此時,金太祖阿骨打不但有取代遼國之意,還打算在時機成熟的時候進一步侵略宋朝。他甚至對大臣們說:“如果將西京地區歸還宋朝,金就隻能退守長城以北,也就無法控製宋朝,更不能兵臨宋境,向南擴展。”但為了麻痹宋朝,阿骨打在回報宋的國書中隻是模棱兩可地說:“前次趙良嗣來,已有約在先,如宋與金一起攻遼,當將燕京東路州鎮歸宋。至於西京地區,則要宋自己設法收取,如果宋難以攻取,可通知金。”對宋提出的對西京的要求未作明確回答。
宋朝得到答複後,想法則比較天真,隻要金國盡快出兵滅遼,其他的都好商量,平州路的問題留待以後解決也可。
這樣,經過兩國使者頻繁往返,宋金最後終於訂立盟約:宋允許在滅遼後將之前輸遼的歲幣轉輸給金,金承認將燕京一帶舊地歸宋;金攻遼中京(今內蒙寧城西大明城),宋攻燕京(今北京)。這就是曆史上所稱的“海上之盟”。
後世史學家多認為後來的“靖康之恥”其實肇於“海上之盟”。關於此節,“靖康之變”前,宋朝廷也已經領悟,所以宋欽宗一即位,就派人收斬“海上之盟”的使者趙良嗣和童貫等主謀。
“海上之盟”簽訂以後,宋朝廷並沒有按照盟約積極備戰攻遼,而隻是想在金國攻打遼國時乘機取利。此時正值方臘起義爆發,主持盟約的童貫奉命前去鎮壓。而宋徽宗得知遼國已經知道宋金結盟一事後,擔心遭到遼國報複,很是後悔,便下令扣押了金國使者,想撕毀之前與金國的盟約。所謂的國家大事,在宋徽宗眼中看來,不過是小兒過家家一般。正是北宋扣押使者一事,後來為金國背盟毀約留下了充分的借口。
而麵對女真人強有力的挑戰,遼國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已處危急存亡的天祚帝這時卻依然采取孤家寡人的政策,直接導致遼國一次次分裂。遼天祚帝有六個兒子,分別是梁王雅裏、晉王敖魯斡、燕王撻魯、趙王習泥烈、秦王定、許王寧。晉王敖魯斡為文妃所生,品德才能均在諸王之上,威信也最高。秦王定為元妃所生,元妃之兄北院樞密使蕭奉先為了讓自己的外甥繼承皇位,誣陷駙馬蕭昱與副都統耶律餘睹(一作耶律餘覩,娶文妃妹)、耶律撻葛裏(娶文妃姊)等準備立晉王敖魯斡為帝,逼迫天祚帝退位為太上皇。天祚帝隻知道沉湎酒色,荒於遊獵,竟然信以為真,不分青紅皂白地殺了蕭昱、耶律撻葛裏,文妃也被賜死。當時耶律餘睹剛好在軍中,逃過一劫,得到消息後,立即攜帶家屬和心腹逃往金國。天祚帝派知奚王府蕭遐靈、北府宰相蕭德恭、四軍太師蕭幹等精兵強將追捕,在半路追上了耶律餘睹。耶律餘睹向追兵曉以利害,追捕的將領們經過商議,認為天祚帝輕信蕭奉先,而蕭奉先一向妄自尊大,耶律餘睹是宗室中的豪俊,由於不肯向蕭奉先屈膝低頭,才慘遭誣陷,如果拘捕耶律餘睹,日後也會落得同樣的下場,不如放他逃去。於是蕭遐靈等人放走了耶律餘睹,回來對天祚帝謊稱沒有追上。耶律餘睹投奔金國後,將遼國虛實盡告金人。
宋宣和四年(1122年)正月,金國以耶律餘睹為先鋒,再次出兵攻打遼國,先攻下了高(今內蒙古赤峰東北)、恩(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北)二城,繼而一舉攻陷中京(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西大明城),又南下攻克了澤州(今河北平泉南)。
遼天祚帝一路奔逃,剛逃入燕京,又聽到戰報,連忙出居庸關、逃至鴛鴦泊(今河北張北縣西北)躲避。這時,又傳來耶律餘睹領金兵追來的消息,天祚帝十分驚恐不安。蕭奉先心懷陰謀,乘機又向天祚帝獻策說:“耶律餘睹是遼宗族,不會滅掉遼國,此來隻不過是想立他的外甥晉王為帝罷了。要天祚帝為了國家社稷與自家性命,將晉王處死,這樣就可使耶律餘睹不戰自退。”天祚帝又一次聽信了蕭奉先的讒言,將晉王賜死。晉王素有威望,百官將士們聞知他冤死的消息,十分悲傷,從此遼軍人心更加離散。在此同時,金軍在耶律餘睹引導下繼續向遼進攻,分道逼近天祚帝在鴛鴦泊的行宮,天祚帝率領五千衛士倉皇逃到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慌亂中連傳國璽也遺失在桑乾河旁。途中,衛士們紛紛逃離,隻剩下趙王、梁王及侍衛三百餘人。三月,金兵接近西京,蕭奉先又提出逃往夾山(今內蒙古薩拉齊西北),天祚帝隻得丟棄輜重,串輕騎逃到夾山,但金兵仍緊迫不舍。這時天祚帝才醒悟過來,知道上了蕭奉先避亂苟安的當,下令驅逐蕭奉先父子。蕭奉先逃跑不到數裏,被金兵捕獲,在押解途中被遼截回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