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路大軍中,環慶路和涇原路離西夏本土最近,按照事先的計劃,這兩路人馬合軍後,再向西夏進攻。宋將劉昌祚率領的涇原路軍到達指定的會合地點後,高遵裕的環慶路軍卻遲遲未到。此時,梁太後已經調集胡蘆河南岸的所有兵力,增援涇原路的邊防地區。劉昌祚擔心失去戰機,於是不再等候高遵裕,隻率本部兵馬五萬人孤軍深入西夏本土,在堪哥平(今寧夏同心西北)與西夏三萬人相遇。堪哥平有個叫磨臍隘的關口,地勢險峻,西夏軍據險死守,宋軍寸步難進。劉昌祚命令宋軍盾牌手在前,神臂士兵在後,弩手在次後,分成幾隊渡過了胡蘆河,並承諾厚賞將士。宋軍將士奮勇向前,一舉奪取了磨臍隘,守衛磨臍隘的梁太後之弟梁大王也死在此戰中。
宦官李憲率領的熙河路軍隊在西市新城(今甘肅榆中東北)大敗西夏軍隊後,又在女遮穀(今甘肅蘭州東)血戰一場,之後西夏軍隊聞風喪膽,狼狽逃竄,宋軍迅速向蘭州(今甘肅蘭州)挺進。蘭州附近的部落首領巴令謁率三個部落歸順了宋朝,並為宋軍攻下了蘭州,隨後宋軍開始在蘭州築城。
高遵裕率領近九萬環慶軍從慶州(今甘肅慶陽)出發,進兵清遠軍(今甘肅環縣東北)。清遠軍是宋夏雙方都要爭奪的軍事重鎮,也是宋軍出塞的重要關口。高遵裕率軍直抵清遠軍城下。駐守清遠軍的西夏將領嵬名訛(口兀)見宋軍人多勢眾,知道難以抵抗,於是主動開城投降。高遵裕收複清遠軍後,張守約建議說清遠軍距靈州(今寧夏青銅峽東)不到三百裏,可以派兵直搗靈州,但高遵裕沒有采納這一建議。其後高遵裕率領宋軍直抵韋州(今寧夏同心縣東北),西夏軍隊早已聞風而逃,韋州城已變成一座空城,因而高遵裕兵不血刃地占領了韋州。
另一宦官王中正率領六萬河東路軍從麟州(今陝西神木)出發,聲稱是代替宋神宗禦駕親征。一路上,宋軍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便順利渡過無定河(陝西榆林河),因而這一路軍馬並未正式參與戰鬥。有些將領為了邀功,向王中正建議說:“其他各路兵馬已經取得了巨大勝利,斬獲了許多西夏士兵的首級,唯獨我們這路兵馬才斬獲三十顆首級,不如我們攻占宥州(今陝西靖邊西),如此可以多立軍功。”王中正采納了他們的建議,率領軍隊進攻宥州。攻占宥州後,屠殺城中無辜居民五百餘家,以便用這些人的首級來充作西夏士兵的首級。
在講最後一路宋軍之前,先講講梁太後的應對。梁太後聽說宋朝兵分五路進攻後,便將各監軍司的兵力集合起來,交給梁氏家族的梁永能指揮。梁永能將軍隊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正麵抵禦宋軍進攻;另一部分埋伏起來,作為機動策應部隊;第三部分是突擊部隊,專門在宋軍安營紮寨時發動衝擊。然而,宋軍五路人馬各自進擊,難以協調一致,以致總進攻的日期一拖再拖。梁永能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日夜備戰,卻始終不見宋軍,不由得大怒,幹脆派人送信到鄜延路,大罵宋軍將帥是草包,想用激將法將宋軍引出來。
鄜延路統帥便是種諤。當時種諤所部人馬加上從開封府抽調來的將士,總共有十萬人。鄜延路軍從綏德城(今陝西綏德)出軍後,直接進攻米脂城(今陝西米脂縣)。圍攻了三天,城池巍然不動。梁永能聽說宋軍終於出動了,立即調派八萬軍隊前來增援米脂,但卻被早有準備的種諤打敗。種諤隨即勸說守衛米脂的西夏將領介訛遇投降,介訛遇見援兵無望,城陷是早晚之事,不得已開城投降。種諤入城後,軍紀嚴明,下令凡是入城後殺人或為盜的宋軍士兵一律處死,並就地任命介訛遇為米脂地方長官,繼續負責守衛這座城市。
蘇軾有《聞種諤米脂川大捷》一詩,稱讚種諤之功:
聞說官軍取乞誾,
將軍旗鼓捷如神。
故知無定河邊柳,
得共中原雪絮春。
隻是,這讚美詩還是唱得太早了。
戰事起初,宋五路大軍連連得勝,西夏軍則節節敗退,宋軍完全占據了優勢。梁太後束手無策,向群臣問計,一老將說:“不須拒之,但堅壁清野,縱其深入,聚勁兵興、靈,而以輕騎抄其饋運,諸軍無食,可不戰困也。”建議梁太後改行堅壁清野,誘敵深入,抄絕餉道,聚而殲之。梁太後無路可走,隻好采納,召集十二監軍司十餘萬精兵,駐防興慶府等要衝,堅守城堡,不斷遣精騎襲擊宋軍饋運,斷其糧道。宋劉昌祚涇原路軍圍靈州十八天不能破,糧餉很快不繼。此時正是冬天,宋軍將士正是饑寒交迫時,梁太後令決七級渠水灌宋營,宋軍被溺而死者無數,靈州之圍由此而解。
其他四路宋軍深入西夏境內後,也很快因糧草斷絕,先後潰敗。尤其種諤鄜延路一軍,已經攻克了銀(今陝西橫山東)、夏(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旗子)等州,正要奪取整個橫山地區,進而逼進西夏都城興慶府,也因為士兵潰變而回師。
至此,這場宋夏開戰以來宋朝投入最多兵力的戰事,在西夏國內動蕩的不利局麵下,最後以宋軍的敗退而告終。
不過,宋軍元氣未傷。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鄜延路計議邊事徐禧、沈括(《夢溪筆談》作者)等人上書宋神宗,建議在銀州東南二十五裏險要之地構築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不甘心靈州之敗的宋神宗立即表示同意。於是徐禧和沈括等征發延州蕃、漢八萬餘人,浩浩蕩蕩趕赴永樂城築城。種諤剛好從京城開封回到邊關,勸阻徐禧不要築永樂城,還說在永樂築城必然失敗,等於將士兵送入虎口。但徐禧與種諤素來不合,而且種諤一直想在橫山地區築橫山城,徐禧便認為種諤是故意擾亂軍心,不但不聽,還上奏彈劾種諤驕橫跋扈。宋神宗為了讓徐禧等安心築城,任命種諤為延州知州。
在築城過程中,西夏軍隊屢次前來阻擾,均被擊退。永樂城修築完畢後,宋神宗十分高興,賜永樂城名為銀川寨。
永樂城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所處的地理位置剛好是夏、銀、宥三州界,對西夏而言如同釘入咽喉的楔子,因而西夏無論花多大的代價也要奪回永樂城,這也是種諤認為宋軍在此築城無異送死的原因。梁太後隨後派大將葉悖麻率三十萬軍隊,前來圍攻永樂城。宋將徐禧出動七萬大軍迎戰,卻等西夏軍布好陣後才出擊,導致失去先機,初戰失利。宋軍隨即敗退入城中,從此堅守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