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西北望,射天狼——宋與夏(9)(1 / 3)

宰相文彥博更是視狄青為眼中釘,一力要除之而後快,借口民間和宋軍太過擁戴狄青,勸宋仁宗免掉狄青的樞密使的職務。宋仁宗覺得狄青功高,不忍公然免除其職務,對文彥博說:“狄青是個忠臣。”文彥博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這一句話說得宋仁宗啞口無言。

嘉祐元年(1056年)五月,京城洪水滔天,狄青一家遷到相國寺中居住,狄青正坐在相國寺大殿之上,京城內外一片嘩然,說是象真龍天子降臨人世。宋仁宗感到恐懼,急忙下令解除狄青樞密使之職,出判陳州(今河南淮陽),任命韓琦為樞密使,代替狄青之位。出典外藩和貶黜差不多,狄青不願意接受,向文彥博詢問命他出外的原故。文彥博說:“無他,朝廷懷疑你而已。”聲色俱厲,嚇得狄青倒退幾步。赴陳州前,狄青悲憤難當,曾對人說:“陳州有一種梨叫青沙爛,狄青此去必死無疑。”

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其祖先出於春秋時期齊國陳公子完。文彥博自幼天資聰穎,有一次與小夥伴們玩球時,有一小孩不小心將球掉進一棵大樹的孔洞裏,無法取出。文彥博想了個主意,向樹洞灌水,球最終浮出。這就是著名的“灌水取球”,是與“司馬光砸缸”齊名的兒童益智故事。

狄青到陳州之後,宋朝廷仍不放心,每半個月就遣中使到陳州,名曰撫問,實為監視。這時的狄青已被謠言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驚疑終日”,唯恐大禍臨頭,不到半年,便鬱鬱得病而死,時年四十八歲。

這位曾經馳騁沙場、浴血奮戰的一代名將,為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沒有在疆場上馬革裹屍,卻死在了皇帝和文臣的猜忌中,上演了一出大將未死敵手的悲劇。宋仁宗得知狄青死後,心懷愧疚,贈狄青中書令,並親自題其碑曰“旌忠元勳”。

後來宋神宗登極,任用王安石改革,希圖富國強兵,卻苦於朝中沒有能征善戰之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當年的狄青。感慨之下,宋神宗親自為文,派使者到狄青家祭奠,並將狄青的畫像掛在禁中。正是在宋神宗在位期間,爆發了第二次宋夏戰爭,西夏傾全國之力而出,宋軍多處失利,節節敗退,可想而知,當神宗皇帝麵對狄青的畫像時,心情是何等悵惘。

狄青為北宋一朝最出色的將領,從他的悲劇命運可以看出,由開國皇帝趙匡胤一手創製的重文輕武的國策已經演變為猜忌武臣的家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將士的進取心和血性日益消磨,國家始終缺乏良將,以致在應對異族外患中沒有強有力的人才。鑒於慘痛的教訓,宋朝廷不但加以矯正,反而不思進取,采取進一步的妥協來求得苟安,先有與遼的澶淵之盟,後有與西夏的慶曆和議,本質都是以金錢和物質來換取所謂的和平。而到了後來女真族崛起,北宋朝廷的屈辱求和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最終釀出了亡國的悲劇。

狄青的故事還沒有就此結束,民間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追念這位名將。北宋滅亡後,中原流傳狄青就是傳說中的“真武神”。這種說法,充分反映了中原百姓期待有狄青這樣的名將橫空出世,收複北方的失土。人們終於如願以償了,南宋建立後,嶽飛迅速崛起,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猜忌武將的悲劇再一次發生,嶽飛最終以謀反的“莫須有”罪名被殺,遭遇了比狄青更為悲慘的命運。

從這些名將的結局可以看到,所謂最重視人才的宋朝,其實不過是徒有虛名的空架子,虛假的繁榮掩蓋不住外患的危機,富庶徹底腐化了君臣的血性。而這個始終不能算一個完整帝國的朝代之所以在曆史上頗有美名,則源自於受到優待的士大夫們對其不遺餘力地歌功頌德,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所謂的厚文,不過是輕武的副產品。當然,相比於後來明朝皇帝對待士大夫的態度,宋朝皇帝確實要寬厚得多。

一代名將狄青死了,最高興的未必是一心要除之而後快的宋朝文臣,而應該是西夏。不過,西夏開國皇帝元昊已經在狄青之前死去,隻是狼煙並沒有就此休止。

6.梁太後當國

西夏開國皇帝元昊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中開創了新的王朝,毫無疑問,他是以勝利者的姿態彪炳史冊的,無論是對宋還是對遼,無論是戰還是和,他始終掌握主動權。然而,這樣一個雄才大略的強者,沒有血濺疆場,卻在壯年死在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手中,父子反目成仇的契機則源於對一個女人的爭奪,這實在是曆史絕大的諷刺。善泳者溺於水,這個處於權力巔峰的好色如命的男人,最終也因為女人而死。

元昊的身邊從來不缺少女人,他的後宮也從來沒有平靜過,布滿了斑斑血跡,包括他母親衛慕氏、妻子衛慕氏、皇後野利氏在內的女人,先後因事被誅殺。可以說,元昊的一生中,充滿了女人的血淚。

先從元昊的母親和原配妻子講起。

元昊為人心胸狹窄,性情多疑忌,手段毒辣,就連自己的親人也不放過。衛慕氏部族首領山喜(元昊舅父)曾計劃刺殺元昊,事泄後衛慕氏全族被滅。元昊生母為山喜的姐姐,也沒有逃過此劫,被親生兒子以藥酒毒殺。元昊原配妻子也是衛慕氏族人,因勸阻元昊勿殺衛慕氏全族及生母,被元昊關入冷宮。當時衛慕氏已經懷孕,不久生下一子。元昊寵妃野利氏誣蔑衛慕氏的兒子與元昊長得不像,元昊於是殺死妻子和兒子。一個能狠心殺母、殺妻、殺子的人,顯然不是正常人,元昊的凶殘暴虐由此可見一斑。

凡是被重用的大臣,稍有可疑言行,也會被元昊誅殺殆盡。西夏建立的過程中,野利旺榮、野利遇乞兄弟立下了汗馬功勞,元昊還娶了野利遇乞的女兒野利都蘭,並冊封為憲城皇後。野利皇後有勇有謀,加上野利家族勢力龐大,元昊對其頗為畏懼,她生下的兒子寧令格被立為太子。當時野利旺榮、野利遇乞兄弟均執掌兵權,戰績顯赫,對宋朝危害很大,宋將種世衡為了除掉這對虎將兄弟費盡心機,曾派死士行刺,但沒有得手。後來,他幹脆利用元昊多疑的心理,使出了種種反間計。

種世衡為宋朝名將,在西北羌族部落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在修築鞏固青澗城的過程中,與當地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羌人牛家族的首領奴訛非常倔強,不願歸順宋朝,聽說種世衡到來後,急忙率領族人前來迎接,雙方約定種世衡第二天早晨到牛家族犒賞。但當晚下起大雪,雪厚達三尺,部下都勸種世衡,說地形險峻,不要到牛家族去了。但種世衡不畏艱險,如約而至,於是奴訛率領全部落人歸降了宋朝。羌人兀二族已接受了西夏冊封的官職,種世衡先禮後兵,命令蕃官慕恩進兵征討,於是兀二族也歸順了宋朝。種世衡采用這種恩威並施的辦法深得廣大羌人的信賴,得羌人出死力相助,他手下的弓箭手多為羌人,箭無虛發,強悍無比。西夏得知種世衡治下的環州“人皆善射,烽火相望,無日不備”,因此在種世衡在世時很少侵擾環州。種家世代鎮守邊關,有“種家將”之稱。種世衡有八子,其中長子種詁、二子種診、五子種諤“皆有將才,關中號曰三種”;幼子種誼倜儻有氣節,軍令嚴整,“令一下,死不敢避;遇敵,度不勝不出”,因此每戰必勝,是常勝將軍;孫子種樸、種師道、種師中在後來均名重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