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西北望,射天狼——宋與夏(1)(2 / 3)

可以說,在宋太祖一朝,宋與黨項的關係相當良好。造成這種局麵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因為宋太祖采取了相對實際的民族政策,即“恤其家屬,厚其爵祿,聽其召募驍勇以為爪牙,凡軍事悉聽其便宜處置”。具體地說,就是給這些“豪酋”們加官晉爵,讓他們統管其領地,準予世代相沿襲。這種內外有別的政策在唐太宗李世民時就開始采用,五代相襲,宋太祖趙匡胤也加以沿用。正因為宋太祖處理妥當,因而黨項“世篤忠貞,雖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然而,到了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手裏,民族政策開始急劇變化,正因為趙光義得位不正,急於借兵事立威,由此而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為了避諱,主動改名為李克睿。李克睿死後,兒子李繼筠繼立為定難軍節度使。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李繼筠病死,在位僅僅兩年,本來應該傳給兒子,但因為兒子年紀尚幼,便由弟弟李繼捧繼位。這一年,剛好是趙光義北伐契丹失敗。這個李繼捧,輩分上是李繼遷的族兄,黨項局勢的變化就是從他開始的。

定難軍節度使是黨項最高權力的象征,李繼捧在黨項族中名望不高,不過是因為兄長早逝,才得以繼位,但內部不服他的大有人在。李繼捧也有自知自明,所以惶惶不可終日。李繼捧剛即位,銀州刺史李克遠與其弟李克順首先發難,領兵襲擊夏州。李繼捧預先得到消息,設伏兵以待,李克遠等果然中了埋伏,兵敗而死,但黨項族內部的矛盾因此而加重。

宋太宗趙光義聽說黨項內部矛盾重重後,便想到也許有機可乘。就是這位皇帝,在北伐遼國時被契丹人打得落花流水,追得屁滾尿流,皇帝本人的屁股上還挨了一箭。自那以後,皇帝念念不忘的就是要如何挽回麵子。既然遼國不那麼好對付,也許可以先對付黨項,將夏銀四州收回來,多少也可以洗刷一下三年前慘敗的恥辱,這是趙光義一開始決定要幹涉黨項內部事務時的最初動機。

當趙光義正在密切注視銀州變亂的發展時,李繼捧的叔父、綏州刺史李克文,主動出麵幹預,但他不是著手解決黨項族內部矛盾,而是想借宋朝之手,解除李繼捧夏州節度使的職務。他向趙光義上的表章中說:“繼捧不當承襲,恐生變亂,請遣使偕至夏州,諭令入覲。”李克文入朝後,還向趙光義獻出了唐僖宗賜給其祖先拓跋思恭的鐵券及朱書禦劄,以表示他死心塌地地歸順宋朝。李克文的表文正中趙光義下懷,於是,他一麵派遣使臣持詔書命李繼捧入朝,一麵委派宋西京作坊使尹憲和李克文同去接替李繼捧,同權知夏州。

李繼捧接到詔書後,本來不願入朝,但李克文與宋持詔使臣再三催逼。尤其宋使者表示宋朝皇帝願為他解決矛盾,李繼捧才能平庸,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竟然天真地相信了趙光義的話,希望就此能得到宋朝的支持。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李繼捧親自到開封覲見趙光義。這是一件足以讓趙光義光彩的大事,自宋朝開國後,還沒有哪個黨項李氏首領到開封來參拜皇帝。

李繼捧的真實想法,不過是借機向宋朝皇帝訴說黨項家族內部的矛盾,得到宋朝廷的正式加封任命,加強自己位正形象,甚至得到宋朝的武力支持。為了試探趙光義的態度,李繼捧還愚蠢地上表,提出情願獻出夏銀四州八縣,而他本人則願意留在開封。李繼捧自然不是真心獻地,不過是以退為進之計。然而,羊入了虎口,難以如願以償。趙光義大喜過望,立即毫不客氣地將夏銀四州收入囊中,先封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自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節度使已經成為名不符實的虛銜),然後委派曹光實為“夏銀綏宥四州都巡簡使”,立即奔赴夏銀四州去接受地盤,並命令李繼捧的同族都必須遷到京城開封居住。之後,趙光義使者不斷前往夏銀四州,先後發遣黨項李氏首領二百七十餘人進京。

趙光義此舉,無非是想乘人之危,一舉消滅黨項李氏的割據勢力。此時,黨項李氏割據夏銀四州已經有三百年的曆史,在西北一帶深孚眾望,“西人以李氏素著恩德”,因而曆代王朝都是抱以“因其酋豪,許之世襲”的態度,敬重有加,就連宋太祖趙匡胤也不例外。趙光義的做法不僅大大有失道義,而且相當令人寒心,因為之前黨項一直對宋朝忠心耿耿,“世有戰功”。最重要的是,李繼捧並非真心要獻出夏銀四州,他之後還暗中派人與李繼遷聯絡便是最好的明證。趙光義輕率地落井下石,使得民族矛盾急劇激化,促成了黨項族盡快擺脫宋朝的羈絆,為建立獨立的民族政權而鬥爭的決心,從此點燃了宋朝與黨項之間長達二百多年的烽火。

話題要轉到李繼遷身上了。本來,李繼遷身為拓跋思忠後人,也應該在被宋朝使者帶入開封的二百七十餘人之內。但李繼遷一開始就反對李繼捧入宋朝,認為李氏居州列郡,獨霸一方已經逾三百年,如果率領宗族盡入京師,生死將操於別人手中。當時宋朝使者已經到達銀州,李繼遷隻能先求自保,於是謊稱乳母病死,需要安葬在郊外,將兵器藏在靈柩之中,趁送葬的時候率領弟弟李繼衝、漢人謀士張浦等數十名心腹逃脫宋軍的監視,離開了銀州。

當時李繼遷才十九歲,年紀尚輕,在黨項族人中也並非至關重要之人,職位僅僅是定難軍管內都知蓍落使,因此宋朝使者也沒有派人去追趕。隻是誰都沒有想到,這一條漏網之魚,竟然是條胸懷大誌的大魚,從此宋朝西北邊防歲無寧日。

李繼遷一直逃到夏州東北三百裏處的地斤澤(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巴彥淖爾),這裏四麵被沙磧地所圍,但內中水草肥美,利於畜牧。李繼遷在族人麵前拿出了祖先拓跋思忠的畫像,以此號召黨項人自立抗宋,並問族人說:“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旦絕之,爾等不忘李氏,能從我興複乎?”黨項人均大為感動,一齊表示願意歸服。從此,李繼遷以地斤澤為根據地,統一黨項羌諸部,聯遼抗宋,從而開始了他的曠日持久的旨在恢複祖宗基業的鬥爭。